“你还记得小时候和我们一起玩过家家酒的事吗?”怎么不记得,那时候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过家家酒了,整个村子的角角落落还有周围的山,到处都有过我们一起玩的痕迹,虽然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当时是很快乐的,以致于现在想起还是会无端心情变好。
“那你还记得我们在我家后面烧火,差点把我家烧了吗?”
“嗯?我只记得那口黑色的锅了。”
“大概是因为我妈回家揍了我一顿,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吧。”
我确然是不太记得了,但全村的人都知道我爱玩过家家这事是肯定不会忘的,因为每次在路上都会有人问:“今天不去找XX过家家吗?”
尽管现在回家大家的提问都是:“你怎么胖了这么多?”
嘶,我也不是自己想胖的,就变成这样了呗。
其实这些年都只关注自己,关于那些别人家的事我是一点都不知道也一点也不好奇,但是从发小口中得知那些事之后,还是觉得有点感慨。
我告诉发小,我尤其喜欢山里,可是我又害怕山里,因为山是会把人困住的,不管哪方面。
人和人之间并不是那样看起来单纯的联系,对生活过的村子每个角落依旧熟悉,清晰到能说出来哪里哪里有变化,可是又不知道是从哪一年起开始有了变化。
我曾经以为的人和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好,自以为是的了解终究只是表面。以前也许也知道,只是没有表露出来,但真的在面前揭开的时候,又觉得无限唏嘘。
即便心里明明知道都不一样了,却还是想要和从前比较,明明大家日子看起来都有在慢慢变好,而我,爱的终究是从前我记忆里的小小村庄。
洗衣服的小水池变成了篮球场,好几十年的古树死了而被砍掉,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翻了新,也听说多了不少小小生命,然而村里再也没有像我们那样声音响彻村子的孩子。
最终大家都在慢慢搬离那个地方,和别处一样,只剩下空壳。
都说人要往前看,可是我为什么还是觉得那时候,大家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更好呢?(大抵是觉得大家什么都没有就能维持所谓的平等与平衡吧)
以前总觉得自己记性很好,什么都能记住,和发小谈起小时候的事情时,突然想到一个词“记忆偏差”。
也有人把这样的现象归类于曼德拉效应,对事物持有错误印象。
在集体记忆里出现的偏差,不能准确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
因为人会潜意识地按照自己所想的去记住某件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对错其实根本无法考证,就是觉得有点无法接受,毕竟承认自己错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也是第一次和人聊了个通宵,结果第二天到下午才醒,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天过得有多快,虽然具体内容什么的不太记得,但过程是愉快的。
大概,现在也很少能找到和自己聊一整个晚上的人了吧。
那,有机会聊个天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