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变对自身的认知,我们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
举例:海因茨·哈特希是一名销售人员。他工作勤奋,掌握了工作所需的所有重要技能。他成熟稳重,同事都喜欢与他共事。他不会戴着“顾客是战利品”的眼镜看待顾客。他向顾客提供有益的建议,享受顾客对他的信任。这虽然很好,但还不够完美。顾客不会主动来找他。最大的区别在于:海因茨·哈特希将自己看作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将自己视为销售人员,他就必须主动去招揽顾客;如果他将自己看作专家,顾客就会主动来向他咨询。
将自己看作销售人员还是专家,做出不同的决定,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我们的自我认识,最终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曾经有一个生意伙伴,他总喜欢将自己看作一个牺牲者。他确信没有人上当受骗的次数比他多。因此,他戴上了一副“所有人都是坏人”的眼镜。
毋庸置疑,他真的被同一家公司欺骗了三次,也损失了许多钱财。这也加深了他的信念,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吸引骗子的磁石。他觉得自己不适合与这家公司再进行合作,遗憾的是,由于合同的束缚,他无法解约。也许他也不愿意摆脱这家公司,因为这会证实他的牺牲者身份。
我很快就认同了他的消极态度:“舍费尔先生,再小心翼翼都不为过。”之后,我甚至想好了应该如何和他一起制订“防御计划”。然而,在进入一家新公司之前将此作为第一步计划,是不够明智的。首先,他需要的是转变防御的想法。其次,这种做法也与我的自我认知不符:我要在每一次挫折中看到积极的一面。我确信,一切事物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拍了一下桌子说:“好了,我不会往这个方向去考虑的。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你被欺骗了三次,从中你获得了什么益处吧。”这时,我的同伴涨红了脸,带着一副仿佛快要窒息的样子说道:“益处?你脑子没事吧?”
简短总结一下:我们开始分析,他的失败为他带来了哪些好处,我们也真的找到了好处。那家公司的领导,后来也愿意积极地帮助我们。我们仅仅通过一次谈话,便“赚到”了一大笔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