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那么,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采用心理暗示来影响孩子的话,就要做到比较自然,同时,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
例一:我接触了一个学生几乎所有功课都不是很好,唯独历史非常棒。我在和她母亲的交流中就发现,她母亲总是说:“这个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是对历史特别好奇,越是大部头的历史书,她越看得津津有味。”其实,这是典型的心理暗示,这个暗示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于是,孩子对其他功课“都不感兴趣”;第二部分是“对历史特别好奇”,结果,孩子看到历史书就特别起劲。
例二:今年高考之前,我接收了一个学生,他非常紧张,父母很担心。我帮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暗示,让他们找一个孩子比较放松的时间,对她说一句话:“这几天我们都挺紧张,你倒是没事,挺轻松的啊。”结果,孩子自己也感觉不错,于是,她就真的放松了很多。
例三: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是由于罗森塔尔对老师的暗示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以上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至于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心理暗示,则需要家长朋友根据孩子的一些经验、经历来具体结合。另外,一个有效的心理暗示往往要有取有舍,这样的暗示效果会更佳。其中取舍的安排就很重要了,不要像第一个例子,取了历史,舍了其他所有。另外,要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最好选择在孩子很轻松的状态下进行。
孩子一到青春期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无法预见的问题,可能会让家长措手不及,下面是一些专家针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一些建议。专家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顺利走出青春的烦恼刻不容缓。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已呈现出低龄化特点。随着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越来越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能及时科学地认知自我,表现出焦虑与不安。因社会、家庭对青春期“性”的问题难于启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从而使他们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为问题,产生厌学情绪、早恋,甚至发生过早性行为,导致意外怀孕。等到父母和学校发现问题时,事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大多数案例都说明,孩子‘心病’的根源是家长。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选择、平时又长时间管理失控,有的家长施爱过多而不懂孩子真正需要,都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而进一步演变为对立或其他行为。
“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得不到他们的赞赏。”一位孩子接受心理疏导时,提起父母失望地掉下眼泪。“从来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好像更喜欢邻居家学习好的孩子,让我学习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另一个孩子认为父母平时的赞赏很夸大、虚伪。“妈妈好像说的不是我,是别的好孩子。”周建林认为,这说明许多家长要切合实际,苛刻的批评教育、过分的赏识教育都等于没教育。比如赏识教育要具体化,不能说“你可聪明啦”,要说明聪明的理由。“遗憾的是,家长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不真诚,经常是外人面前无休止地夸,当了孩子面就批评谁谁比你强。”这样做的结果,是青春期当中已经有自我认同感的孩子,难以从家长那里准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青少年行为问题中最让家长头疼的,无疑就是异性交往、“性”等问题。“家长应以疏导为主,做贴心的父母,帮助孩子走出这段青春期。”邱荟霖说,其实异性交往很正常,家长不必如临大敌。孩子们的喜欢,是互相欣赏的成分多,应该用欣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教孩子正确的异性交往。
在教育孩子上,粗暴的态度会适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掌握好和孩子沟通的方法,防范于未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让孩子学会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