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生物实验室资深的、敬爱的王副教授,来到我们科室示教室,对我们进行说教,谈谈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那些事儿,听闻之后,不由大呼内有乾坤,晚间整理个笔记,权当是今明两天的日更。
王教授的课程主要由四个章节,分别针对不同的临床标本,从采集运送到检验过程及结果解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以前我们以为做微生物检查,不就是开个医嘱的事情,现在才知道微生物检查真的不同于那些抽血化验,需要我们改进和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就先从血培养说起,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行血培养呢?以前我们只知道发热寒战要做血培养,完全忽略了低温也是一个重要的采血指征,因为低温和血小板减少,昏迷,器官衰竭都可能是脓毒性休克的前驱症状,另外一些炎症指标如白细胞增高、CRP增高也都是采血指征。
那么怎么才能把血培养采集好呢?其实这个和把大象放进冰箱,只要三步,第一步是抹酒精,然后是抹碘伏,然后是抹酒精,看似简单,其实这很需要耐心,因为三个步骤都需要反应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抽出来的血液不受皮肤定植菌污染,王教授告诉我们,细菌是给干死的,不是被淹死的,这令我们的护士大声抗议,事情这么多,谁有这闲工夫等它干死,王教授不紧不慢,说即便如此,3%左右的血培养污染率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王教授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张图,企图用来说明血液中细菌含量和体温的关系,以及在体温高峰到来之前,血液中有最高的带菌量,可是我滴乖乖,谁能预测一个病人的体温高峰是什么时候,天气预报还有报错的时候呢?护士一顿呛声,王教授被吓得不轻,退而求其次,说,在寒战和高烧开始出现后的2小时内采血,也是可以将就的。
妥协的王教授又很快对采血量提出了要求,表示成年人必须采40毫升,也就是4瓶血,护士们又嚷嚷开了,你自己跟病人商量去,失血病人上午好不容易输进200cc血,下午又被你抽去四分之一,医患关系都被你搞坏了。王教授这次没有妥协,他说在2-30ml之间,每多抽1毫升血,病原菌检出率就增加3.2%,护士没辙,说如果是小孩子呢?这么个抽法要被你抽成失血性休克了,王教授说小孩子因为血液中病原菌浓度高,可以少抽,每瓶1ml起步,不超过总血量的1%为限,讨论又回到了抽血的套数王教授提议2-3套,但是最经济的是2套,而且采集血培养后的2-5天内,无须重复采集,这话护士姐姐们爱听,纷纷表示言之有理。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王教授开始说起了痰液,痰液的采集一般是由病人自行完成的,护士省事了,事不关己就开始玩手机,痰液的采集指征是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急,肺部湿啰音,影像学提示肺部炎性侵润,中性粒升高,总之我就是觉得按这个标准,呼吸科简直就是人人要采样,和现在那个什么检查一样了。
王教授先是卖弄了一下自己在漂亮国求学的资历,在南卡罗莱纳医学院的时候,有个叫做爱文布朗的教授说过,通常,一些临床价值最少的标本,会耗费实验室最多的资源,痰液就是这样一个标本,当然鼻咽拭子更是。虽然我只知道乔丹的母校北卡罗莱纳大学,真没想到还有一个南卡罗莱纳,不过这个布朗教授说得在理,那么怎么才能让我们公认的垃圾标本痰液像垃圾一样,可以用于发电,做塑料,做玻璃等,也把痰液废物利用一下。
垃圾利用的第一步是垃圾分类,所以王教授首先也对痰液来了个分类,这需要在低倍镜下来进行,如果上皮细胞大于25,基本上就是垃圾中的垃圾,直接可以拿去填埋了,如果白细胞大于25而上皮细胞介于10-25之间,可以适当利用,用于焚烧发电,而上皮小于10的可以说是精品了,类似于纸板箱,饮料瓶之类的珍贵垃圾了。那么怎么样才能采到珍贵垃圾,哦不,是痰液标本,还是要靠我们护士姐姐们的宣教:首先是清晨第一口,然后是抗生素使用前,这个基本和清晨第一口同一概念,既然是清晨第一口,一般是不提倡在24小时内多次采样的,因为一天没有两个清晨,然后就是要清洁口腔,用力咳,大力出奇迹嘛。自然咳痰很容易被口咽部的非致病菌污染,这也奠定了它垃圾标本的江湖地位,区分病原菌还是正常菌群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虽然我们通过支气管镜从气管采集,结果相对会可靠一些,但是麻醉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又不可避免,所以痰作为我们国内医院微生物室的头号标本,实在是让我欢喜让我忧,欢喜的是采集方便,张口就来,忧的是痰培养结果的解读,实在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