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二】感想
这一章释迦摩尼继续为须菩提讲解,会有弟子觉得想要得到什么法,但实际上无法可得。会有弟子觉得要追求庄严的佛土,这也是在著庄严相。所以要如何如何生出清净心呢?就是要无所住才能生出清净心,心不住色、香、声、味、触、法相。心不执着于任何相,所以才找到了本心所在。这个释迦摩尼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是继续的重复来破除执迷。
【三】应用
1、常见的执迷有哪些?
常见的执迷比如说有人会执著于得道成佛,可能一直在追求着佛法等,但这样也是在著法相,也因为自己所著的法相而阻碍了自己认知实相。或者有人会执著于因果相、业力相、布施相,执着于去消业或者种因等。或者就是会执著于现实中的名利、得失等。或者就是执着于身体的各种感官、内心的刺激快感等。可能每个人都会存在着需要自己去破除的执念,这也正是修行的意义所在。存在这些执迷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是自己有意识的去破除就可以了。
2、如何生出清净心?
释迦摩尼指出了如何找到清净心,也就是心无所住,心没有执着于任何东西,不住于任何相,这个时候的心就是清静的,也就是那个本质的心。所以要找自己的本心,就是去看自己的心是否有什么执着的东西?是否有住什么相?如果有执住于什么相的话,就应该去破除这个执着的对象。
3、心无所住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心无所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里还是不能够有状态的想法,如果存在一个心无所住的状态,那这种状态也是执住的对象本身。但又因为人是存在的某个生命体,心无所住的话,人也就是一种没有什么执着的状态,而是清清静静的。但是再看现实中的,可能就是经常会什么东西所束缚住,被束缚的状态不是心无所住,反过来心无所住就是一种大自由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