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历年市涵率一览

市涵率就是 PEV
友邦保险(1299.hk)和平安保险(2318.hk)股价走势之谜
当前造成友邦保险和平安保险估值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新业务价值,前者强劲增长,而后者略微下滑。
2014年中国平安年报点评合集
说实话,作者的水平比较一般。大部分是直接贴出年报的内容然后加上一些自己不严谨的定性分析,缺少更严谨的定量分析。
平安开放日活动纪要
2017年11月20日,我受邀参加中国平安投资者开放日活动,在福田平安大厦旁边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我再一次感受到平安正在升华,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2010年,那个时候平安决意放弃过去的和同行完全同质化的银保渠道,锐意开拓高利润率的个险渠道,执意放弃比拼规模而以质量为导向,从此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平安诞生了,在后来的六七年,平安的业务质量最好,新业务价值在今年也已经超越过去的老大哥中国人寿。
平安寿险的新业务价值过往五年年复合增长34%,今年前三季度增长35%+,增长仍然强劲,增长的价值是股价最好的支撑。过往五年(2012-2016)平安寿险保费年复合增长16%,净利润年复合增长33%,内涵价值年复合增长22%
目前深圳的人寿保险密度还只有3.1%,北京只有5.9%,与发达地区的香港16.2%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
平安寿险优势的结果就是持续增长,而持续增长的关键就在于新业务价值的高品质增长,这也是我过去一直提到的。同时,平安只要新业务价值还在不断高品质增长,就是价值提升的过程,也是股东持有的信念所在。
地区的增长空间,这个角度不错。作者非常看重新业务价值,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
在科技领域,平安主要聚焦两大领域——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并着重深度研发五大技术,就是平安云、AI、大数据、区块链和生物识别。
在客户方面,集团各公司深度合作,姚波先生展示了综合金融的经营案例,比如从产险切入出行场景,最后成功转化为寿险客户。平安的综合金融是巨大优势,应该给予溢价,而非折价,因为综合金融大大的助力价值提升。
平安的这些所谓云计算、AI、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对于金融到底有没有帮助?有没有落地执行?
中国平安2018年年报初探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平安集团的核心在保险,保险核心在寿险,寿险的关键数据看新业务价值,只要有不断增长的新业务价值,平安永远不会高估。
根据平淡小哥哥自己的测算,新业务价值利润率情况如下:
1、全年新保费1715.5亿元,新业务价值率平均计算为39.26%。
2、其中个人业务新保费1423.6亿元,新业务价值670.3亿元,价值率47.08%。
3、个人业务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新保费为536亿元,新业务价值469.3亿元,价值利润率高达87.56%!!!
拉低整体新业务价值率的原因是有着高达292亿元的团体新保单只贡献了3.3亿的新业务价值,价值率仅有1.13%,这种业务不要也罢截至2017年12月31日,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剩余边际余额6,163.19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5.5%。也就是说平安2017年实际新增利润贴现到今天是1616亿元。
有些朋友实在想看净利润,可以看这个作为净利润参考,这才是平安2017年寿险部分的新增利润,按照25%的所得税计算后大概还有1200亿,加上其余业务今年产生的425亿利润,也就是1600个亿。
目前市值13560亿元,实际市盈率约为8.5倍,高估还是低估,心里没点数?
![]()
总算有点自己测算的定量分析了,作者有进步了。
分业务类型看各自的价值利润率。本年的净利润 =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剩余边际增长(新增的未释放利润)* (1 - 所得税税率) + 其余业务的净利润。不过个人认为寿险公司看净利润还是不太合适。
再探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
我在看新华保险的年报深深为这些传统的保险公司感到忧虑,离开了过去赖以生存的银行渠道,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的可靠工具可以保证持续增长源源不断的接触到新的用户,接触到一个用户以后能给他带来的服务又很有限,因此单个客户所能带来的价值和利润也十分有限,反过来新华这种公司如果获得客户的成本如果太高,他们就会放弃,从而形成的是一个死循环。
而相反的,平安可以通过各种生态圈渠道获得新的客户,而获得的新客户可以提供的服务又是交叉化的,多元化的,单个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和利润又很大,继续鼓励平安深化耕耘生态圈,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平安已经为4.36亿互联网用户和1.66亿个人客户提供金融生活产品及服务。
2017年度新增的4630万新客户中1872万来自于他们的互联网用户,占比40.4%。
所以新华、人寿这种怎么和平安对抗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走科技创新,又是谁能够三言两语就能超越的?
互联网的金融服务为平安带来了更多的新用户,又可以为这些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确实是优势。
【推荐】注定平庸的新华保险
注:这篇文章不是作者的原创。
保费规模止步不前,很大程度上源于这家保险公司大力寻求业务转型。历经两年,新华保险在业务结构上已脱胎换骨,由原来依赖银保渠道以及分红险等,转向代理人渠道和传统寿险以及健康险,“保障”取代了“理财”。
银保渠道由于销售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适合银行柜面直接销售;真正带有保障内容的保险产品,由于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则更加适合通过代理人渠道予以完成。从保险回归本源的角度来看,新华保险上述业务结构上的积极变化值得肯定。
这在一定程度解答了为什么代理人渠道的利润比银保渠道的高。
一直在下滑的保费增速连中央汇金都坐不住了。据东北证券的一份研报,新华保险的大股东中央汇金对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有一定要求。因此,新华保险在去年提出了2018开门红期间要取得15%的业绩增速目标。
不过,这一增速目标远没有实现,新华保险实际今年1-2月保费增速仅为7.91%,其中,1月为10%。1月的开门红过后,由于营销员激励减少,2月保费数据几乎与去年持平,增长不到3个百分点。
这与大型险企,尤其中国平安的走势发生了显著背离。中国平安1-2月数据总体持平,显示其保费增长并未因开门红产品而过大波动,但增速明显高于新华保险。看一下两家公司1月和2月当月数据。
![]()
通常来说,开门红对于一家保险公司保费规模的影响不容小觑。从上一年10月以后,保险公司就会针对下一年度尤其1月的产品进行重点布局,包括产品设计、营销员培训、营销员激励机制等提前制定营销方案,准备极其充分。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华保险2018年的开门红业务数据让市场大跌眼镜。糟糕的数据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失望。今年2月公布1月开门红数据后,新华保险A股股价大跌近10%;1-2月保费数据公布后,股价大跌近3%。新华保险H股股价年初以来亦在不断下跌。
相关数据也直接反映了销售疲软。如果把首年期交业务与续期业务结合起来思考,得到的结论会更为直观。
![]()
我们知道,续期业务的来源在于期交业务。换句话说,期交业务构成续期,以及整体保费增长的根本动力。所以,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随着首年期交保费增长,续期保费也在增长,只是时间上续期保费的变化趋势要延迟1个年度。这就意味着当新华保险的首年期交业务出现停滞的时候,投资者就该关注这家公司下一个会计年度续期业务以及整体保费增速放缓的问题了。
当年的首年期交保费的停滞,可能会导致下一个会计年度续期业务及整体保费增速放缓的问题。
互联网产品的对比,有点意思。
来自机构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保险公司争相发展健康险的动因。方正证券此前发布的报告认为,当前大型险企长期重疾险新业务价值率75%-85%,随着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长期重疾险将成为新业务价值内在增长的核心动力。而一般储蓄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仅为20%左右。
而健康险之所以对新业务价值有更高的贡献率,根本原因在于较高的定价。
较高的定价源于过高的定价利率,这保障了保险公司赚取极其丰厚的利润,但是以牺牲投保人利益为代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背离了“保险姓保”的基本原则。
从市场营销角度看,新华保险在定价方面采取的是紧盯中国平安等大型险企的定价策略。但是,对于一家中等规模的寿险公司而言,紧盯行业领跑者的高定价模式,未来注定会面临困境:要么,因为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备受大保险公司挤压;要么,市场份额被更有产品竞争力的中小寿险公司抢占。
健康险的价值率很高,但是定价太高,卖不动。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新华保险34.8万代理人,合计卖出了1093亿元的保单。量化为具体的数字,人均月度举绩5801元,几乎与2016年没有什么增长。
而中国平安134万代理人,创造出人均月度8373元的良好业绩。。良好的激励机制,培训制度以及综合金融平台给予了相比新华保险的代理人更好的平台展示自己的销售能力,这是中国平安2017年取得超出行业增速业绩的重要原因。2017年新华保险代理人总规模34.8万人,相比2016年增长6%。根据新华保险总裁万峰2017年的一次表态,新华保险严控新人,以提升效率为发展重点。但从47%的月均举绩率来看,这一政策并未产生实质性效果。2017年新华保险月均举绩率相比2016年大幅下滑了7个百分点。
代理人举绩,可以考核代理人的销售能力。(人均月度举绩,月均举绩率)
如何看待打6折的保险股
寿险公司最基本的两端,一端是负债端,观察的两个点是源源不断的引入低成本的可投资资产,这体现在保费规模不断壮大和较高的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另外一端是投资端,观察点就是资产配置情况和投资回报水平。
相较于2016年,保费结构优化,首年期交占首年保费的比例由49.7%提升至87.4%,续期保费增长19.4%至774.67亿元;年期结构优化,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业务占首年期交的比例提升6.1个百分点至65.8%;产品结构优化,健康险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达到35.1%,同比提升14.2个百分点。
新华的个险新单占比和个险保费占比分别为 76.8%、80.0%,虽然相比平安、太保个险保费占比分别为 85.1%、87.8%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转型的方向和努力值得肯定。比如平安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在2012年还遭遇过负增长(-5.4%),当年平安寿险的内含价值仍然增长了22.9%,原因就在于新业务价值只要不为0,都会贡献内含价值,内含价值的内生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对于新华我们既要看到他目前遇到的问题,也要看到他的的确确有所改观,比如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已经超过平安,说明结构转型的效果还不错。
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反映了负债端来源的优劣,例如保障型高于投资型。
总结
@大道平淡平安 的水平,个人感觉还行,就是一直没什么大的进步。他最关注新业务价值增长,所谓蛇打七寸擒贼擒王,在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认可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