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老家。小时候,放暑假,我仅用三天的时间就把两本暑假作业突击写完。第四天,老家的姑姑定会骑着大杠自行车来接我和哥哥。这是爷爷奶奶算准的时间。
回老家的路上,长满高大的桐树。枝叶繁茂,遮云蔽日。人走在下面,知了声声,凉爽无比。叶子的稠密,能遮挡住夏天的小雨。桐树上的虫,裹在布袋里,一条条垂落下来,躲避不及,就打在了脸上。我和姑姑30里路,一路躲藏着,欢笑着,一会儿就来到了老家。
还没有进村,就看见青砖灰瓦的房子,低矮的院墙,烟囱里飘出袅袅白烟。鸡呀!鸭呀!鹅呀!,被大黄狗撵得咕咕,呱呱乱叫。小路两旁的草丛里,蚂蚱一蹦一跳。大黄狗看到了我,先是一愣,随即飞奔过来,围着我的腿,快速地摇着尾巴,嗅不停。
村里同龄人纷纷围过来,大家从一开始的拘谨,到相熟只需一刻钟的功夫。接下来,村子里,田地间,野沟里,房顶上,大树杈上,都是我们的身影。只有听到奶奶喊我的乳名“吃饭了——!”才悻悻回家。

长大后,落户县城里。90年代商品房极少。大部分都是自建房。择一块地,盖一方小院。结婚生子,此生足矣!院子里,栽花,种树。葡萄架下,一家人围桌而坐,享受晚餐。没有空调,晚饭后,各家坐在各家门前,摇着蒲扇纳凉,远远地聊着家长里短,直到夜半。皎洁的月光照的小院,如同白昼,蟋蟀的叫声,陪伴着鼾声四起,夏夜的小院如此温馨。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2000年,很多小院被拆迁,没有拆迁的,为了利益,也迅速加盖起来。很快大家搬离了小院,住进了小区。高高的楼房,屋子里装修曾明瓦亮。每扇窗就是一个家。大家出出进进,互不相识。夏天空调轰鸣。所有人都窝在空调房里,谁也不愿在摇着蒲扇,去外面纳凉了。外面也没有,可以独处的小院子可供纳凉。住久了小区,我时常怀念那一方小院。葡萄架下,虫鸣啁啾。可惜再也没有了。
今年,很多地方实行了撤村并镇。原来自然形成的村落也永远的消失了。村民们都搬进了设计规划好的连排别墅里。统一,整齐是它的标志。充满了现代化农村的信息。这是国家发展的象征。也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表现。
可我记忆里的那个老家,只有在梦里相见了。
或许是老了,总爱怀念以前的岁月和事物。消失的老家,失去的小院。小区里喧闹无比,热闹非凡,我心里却忽然觉得“人间没个安排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