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看到公众号新东方家庭教育的一篇好文《我的选择,无需孩子证明》,
“为什么孩子做错事时,我们比他们更羞愧,而取得成绩时,又比他们更自豪。孩子,似乎成了我们的证明,代表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水平。被这样的逻辑绑架着,我们会不自觉地执着于孩子的成功与优秀,好像只有这样,才说明我们自己足够好。但其实,孩子不是我们的'军功章',我们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生命。孩子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不是你,不为你的梦想而生,他全然独立。”
”亲子,不过是我们和孩子相遇的形式。这是一个历程,我们只需陪伴就好,不必去做孩子的生活导师和精神领路人。两个独立的生命之间,因爱相遇,由爱成长,这过程中所有的温暖与陪伴,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那么,我们选择怎样的育儿方式,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那又是出于什么呢?
”我们选择怎样的育儿方式,不是为了培养'神童',而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准则,是我们的价值观。“
看这篇文章,特别心有共鸣,我最近为什么对小豆越来越不耐烦,不就是因为他的磨蹭、他的散漫、他不会问好、他不能自律、他不够喜欢看书等等,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吗?总觉得像我这样的妈妈,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呢?特别是在泰国,他的行为不像小绅士,不够礼貌回应别人的问候,我就对他很不满,不就是因为他的不好让我羞愧,觉得是说明自己教的太差了。
我把他作为了自己的延伸,我对他的不满,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不能忍受自己的不好,我也就不能接受他身上的不好。
那么是不是就任由小朋友自由发展呢?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两点:第一,他们不是我们,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轨迹,我们没有那么伟大,能塑造他们;第二,我不是完美的,他也不会是完美的,接受他的不完美,如同接受自己的不够好。
由此,我想到培训中讲师的作用,一个人是不是要足够正确,要足够优秀,才能做讲师呢?中国人都喜欢由结果推断对错,成功了,说什么都是金科玉律,失败了,说什么都是屁话。然而,正确、成功如何评判,这个对他有效,对其他人就一定有效吗?现在看成功的,以后看就一定成功吗?这方面是成功的,其他方面也是吗?原来所谓的正确标准,其实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也是孤独的,没有谁能帮你过好你的生活。我们可以影响人,但我们没法改变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见了,我们能给遇到的人一些温暖,如果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思考,能给你一些启发,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让你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感觉还有些伴,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你也给我反馈,我也在受启发,彼此加个油,鼓个劲,不就够了吗?!
我不是完美的,正确的;你也不是完美的,正确的,我们只是遇见、交流,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我们怎么能确认,这种可能就比那种可能更正确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