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道德经》第六章
――――牧童第六章的感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总体而言牧童认为讲述的是人与自然万象(道)辩证关系。以怎样的态度认识、探知、致用。同时教给我们与自然万象(道)相处的方法――尊重、认识、探知、致用。
看见树叶漂浮水面逐步有了船,看见鸟儿飞有了风筝有了飞机,看见鸟搭窝有了房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有性繁殖有了良种培育,看见蚯蚓、竹鼠于土中穿行有了隧道,发现雨与云层的关系有了人工降雨……。可以说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根本是认识道探知道将道中所悟或是发现的规律或现象致用的直接结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和运用。
就是咱的文化也多来自对道的认知和感悟。拿孝来说罢,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拿组织体制说罢,狼群有头狼,分工后歼体型大几倍的猎物,羊群有头羊遇群狼时头朝外围圈,蜜蜂王国的分工蚂蚁群体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拿团结就是力量来说,豺狗从不单个猎食。拿忠来说罢,狗不嫌家穷到子不嫌娘丑,义犬救主。拿仁来说罢,虎毒尚不食子。就做人的修身养性方面,中庸方面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励志方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与人与事的对弈中也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雀后仍有小儿弹弓伺候小儿脚下有蛇天上还盘旋着鹰……。甚至咱伟大的文字也是象形起始。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科技”“文化”都渊于对道的认识探知致用的结果。
前面说过老子首先是思想家对身边的物质现象喜思考。其次是哲学家,以辩证的方法对待身边的物质现象。最后仍是思想家,既理出人与身边的物质现象的辩证关系,又教给百姓如何与身边的物质现象对立的和谐相处并从中认识探知致用。《道德经》之所是经典中的经典渊于对“道”和“德”的定义并理出“道”和“德”的辩证关系。这,是相当伟大的,在此基础框架下才有一系列思想体系的构成,且任何一思想体系无法超越这一框架。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或许,这一章直指“道”和“德”的辩证关系。
注:1、牧童一直认为“道”就是自然界一切物质存在的形态(自然万象)及因静与动的结合又产生系列变化的外在形态的综合体现。
2、本文中的道就是泛指自然万象静态与动态的综合体现。
3、牧童所提自然万象乃指自然界(含人)的一切(包括静与动的单一和组合)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