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状元故事,从上午9:20一直讲到中午1:30,要不是想起梁老师反复提醒的不要拖课不要拖课,我还可以再讲一个小时。
离开状博时,才想起半天没喝一口水,嗓子倒也还好。
马上赶去柴园教育博物馆,倪浩文老师筹备的苏州校园碑拓特展前两天刚开展。我下周准备带学友们过去走读,今天先去学习备课。
这真是拍大了胆子现学现卖的事,反正不懂的可以请教倪老师,面皮老老,肚皮饱饱,每次开讲都是狂长知识的机会。
展厅空无一人,近百通碑拓静静地等待我们去细读,从苏州中学的《紫阳书院重修记》,十中的《织造经制记碑》,原干将小学的《学道书院重修记碑》《重建言子庙之碑记》,一初中的《敕建苏州程忠烈公祠碑》等等,读着,仿佛苏州教育的历史画卷漏出来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风景,窥一斑而知全豹,我读得津津有味。
最喜欢的,是许多含有女性元素的碑文。
王谢长达饱含深情地回忆她的表姐徐淑英继承父志,于1909年创办大儒中心小学,终身未婚(图五)。又是一个嫁给教育的女子,感人至深。
郁氏尚德小学《郁母沈太夫人建祠兴学记碑》(图六),让我们知道了又一位女子办学的故事。
1924年,郁沈懋萱在位于山塘街502号的郁家祠堂开办郁氏尚德小学。
我网上搜索了一下,沈懋萱的资料极少,只查到郁氏祠堂坐北朝南,现存两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享堂,面阔三间9米,进深7.7米,梁架圆作,前有鹤颈式翻轩,花岗石墩柱础。
祠堂曾改为山塘中心小学分校,现在保留原祠堂建筑的前提下,正在把原小学操场改建为影视教育实践基地。
郁家祠堂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编号为NO:185。
找不到沈懋萱的资料,微信请教倪浩文老师,他发给我他即将在《江苏地方志》刊出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内容给我,确实没什么沈懋萱的资料,那就细读碑文吧!
短短的刻石文字中详尽记述了建校购地、工程支出,还开列了如黑板、书橱、书架、教桌、校旗等办校支出。倪老师说,从中可见妇女办校心思之缜密,财务之透明。
所有碑拓中,我最喜欢的是《己巳亭记碑》,这是振华女中一群风华正茂的花季少女毕业生为母校建亭时所立,撰写碑文的陈浣华后来经同学杨绛推荐做了振华女中的代理校长,20年后她的学生又以同样的方式,修缮此亭,回报母校。署名中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蒋恩鈿,后来她考进了清华大学,毕业后从事月季研究,成绩斐然,成为中外闻名的“月季夫人”。
有一种月季就被命名为“恩鈿夫人月季”,我种过,是一款黄月季,漂亮极了!
为什么杨绛不在签名之列呢?那是因为杨绛跳级比她们校毕业啦!立碑时间是1929年,而杨绛在1928年就毕业升入东吴大学了。
多年前我读过《杨绛传》,说杨绛跳级后早一年毕业,不巧的是1928年清华大学没在苏州招女生,杨绛只好委屈地进了东吴大学。1929年倒是招了,所以蒋恩鈿直接考进了清华大学。后来还是在蒋恩鈿的动员下,杨绛才顺利转学到清华大学的。
女生们的文字太美了,读完只觉齿颊生香,回味无穷。
我抄录如下:
《己巳亭记》
人生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合天理之循环非人力所能强也。夫既知离散之可悲则尤常知聚合之可乐。今吾级同学与诸学友相聚一堂,屈指不过三月有余,而此三月之为期,又复如朝露易晞,白驹过隙,转瞬而即逝。然则吾侪在此寸晷中设不尽此相聚之乐,则光阴一去将徒唤奈何矣。虽然形体之离别不足悲也,精神之聚合是可乐也。今而后吾侪形体将他适,安知精神之不仍在于校?吾尝推而究之躯壳,乃有形之物质。物质形于外精神存其中,人见物质之存在即知精神之凝聚,则此亭是也。此亭之建为吾侪所手创,留此以存纪念。所后之诸同学临此亭也,于流连俯仰之余,必曰:此某年级同学所建,虽至于风微已往尚张追忆之如是,则吾侪虽形体分驰而精神则永固结也。是为记共和第一己巳。吴兴陈浣华撰文,宝山张镜蓉书丹,吴江张如兰,篆额吴县蒋焜华童统贞吴柳琪,吴江沈贞曹紫云太仓蒋恩典,昆山陈嶺梅同建立。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长山是99年出生的小朋友,是我们“走读苏州”老师团队中年龄最小却最受欢迎的,今天我们一起从状博到教博,又一起读碑,空旷幽静的柴园回荡着我们老少共读的朗朗书声,美好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