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学,天空好像一下子又高又开阔起来,不再担忧考不上大学,不再着急做不出的数学题。但是,当我站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仅仅看到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放的一楼和二楼的藏书时,我第一次产生了无力感---这么多的书啊,什么时候能够读完?这还不算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放的三楼和四楼。
终于有了足够的免费的书源,但是作为大一的学生,又是从小县城走进大都市的井底之蛙,却把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感受和适应大都市的节奏了。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喜欢读书的,这一阶段,断断续续的囫囵吞枣的把曾经念念不忘的流行小说和中外名著读了一些。开始在舍友的影响下接触到民国的那些女性作家,张爱玲,林徽因,沉樱,白薇,陆小曼等等。大学里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读完她的书,即使艳阳高照,也总是感觉阴冷沉郁。她笔下的爱情,很少有琼瑶的飞蛾扑火般的热烈和投入,总是冷冷的,带着算计。---大学里我不肯谈恋爱的原因,也是因为读了她太多的书吧?也喜欢林徽因,她的文字总有明媚和娇憨的感觉,那一段她对人间四月天的描述---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爱死了她的这首诗啊。
毕业了,有了工资,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买自己喜欢的书了。但是终究是年轻的心态,很多书基本都是匆匆读过,不怎么细究。孩子来了,开始以孩子的名义为自己缺失阅读的童年买童话书。读来读去,还是最爱《海的女儿》。直至现在,每次想到小人鱼用声音换来了双腿,王子婚礼的晚上,小人鱼变成泡沫,仍然心疼。虽然知道这是虚构的故事,可是,有时候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某一刻的影子。
年纪见长,开始认真地读老舍,鲁迅,沈从文,钱钟书等等大家的作品。老舍的字里行间,仿佛是在拉家常。他对于普通人的心理描写尤其到位。有一次我不小心丢了一件自己特别喜欢也很贵重的饰品,那种心理在老舍的故事中就可以找到“他觉得她还会回来的”,我就是那种心理,觉得这个被偷走的东西一定会回来的。这种感觉自欺欺人的延续了一个月的样子。每次看到这一段,我知道,在文字的世界里,有另一个我一直在等着我,等着我去与她相会。那个时候,看到听到亲历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就很喜欢鲁迅的文字,一针见血,戏谑讽刺,干练辛辣,读完他的杂文或者小说,总感觉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原来,老先生的慧眼早就看穿了啊。
读书很杂,年轻的时候喜欢读情节,看故事的跌宕起伏,联系自己能感受到的经历和心理。后来就喜欢细嚼慢咽大家的作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遍又一遍的读,每次读的感觉都不一样。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床头书,和年轻时候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开始慢慢理解和包容书中的人物,也慢慢的与曾经的自己和解。
对于外国作品,从以前的良莠不分,到现在开始关注译者的信息,开始变得挑剔。因为自己的专业是英语,所以开始接触英文原著,试着译出符合自己心理的文字。其他国家的译作,要先做做功课,挑好译者,再开始自己的阅读。
我的阅读,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想在这鸡零狗碎的讨生活的过程中,在阅读中找寻另一个自我。阅读的过程,也是暂且摒弃生活的苟且,走进他人世界里,跟随他人一起喜怒哀乐。
我的阅读,我的世界,找寻另一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