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皇帝内经》一

《皇帝内经》一

作者: 焱菲Hither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11:40 被阅读0次

《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

在汉代,除了《黄帝内经》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到现在只留下《黄帝内经》。

古人起书名之讲究:如《扁鹊内经》 《白氏外经》等书略个人偏见,而“黄帝”二字,能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

另道统问题,所谓“道统”,一切按五行生克来,比如谁做皇帝,古人认为天定的,按五行相生来说:第一代帝王一定具有东方生发之特性,故称之为青帝,青帝代表伏羲氏;木生火,就是赤帝(炎帝),神农氏;火生土 ,黄帝(轩辕氏);土生金,白帝(少昊);金生水,然后就是黑帝(颛顼)

刚开始是一个相生的系统,往后,又有相克的秩序,(明代为火,清代就属水,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水克火之意)。

说道统,黄帝代表“中央之神”,所谓“中央之神”在我们身体里的表现,就是脾土。

《黄帝内经》一书,重在中央脾土。

人,出生之前为先天,父精、母血、灵魂等至关重要;出生之后为后天,脾胃运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称“后天之本”。

道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上源于我们身体里的五脏:肝、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之所以以黄帝为名,就是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思想。从胎儿的生命系统讲,肾是先天,脾是后天。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所以所谓先天、后天,要灵活看。

人活着,要靠后天养先天,先把脾胃调好了,你的肾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伤什么都不能伤脾胃之气。

小孩吃西药危害:吃了西药,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人在20岁之前,40岁之后,代谢化学药物的能力很差,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中国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能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最透彻的,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作者以黄帝命名,一是重视“中央之神”—— 脾胃;二是借黄帝建立中国一统之势,表达了以这本书一统天下之医学的决心。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留《黄帝内经》,去《黄帝外经》?

《汉书·艺文志》里说,有《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以《黄帝内经》揣测一下《黄帝外经》。

所谓《黄帝内经》,就是它讲的是人体内部。众所周知,西方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医学坚持不打开人体,不打开怎能知晓呢?靠内观,靠拟象—— 有五脏藏于内,就有“象”

显于外,故称“藏象”学说;并且因为内观而发现了经络,所以有经络学说;更高级的内观修炼,则发现了奇经八脉……而后两者,因为是以“气”的形式体现的,在西医的具象模型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神妙莫测,只能靠能量、场等概念推测一二。

西医说:人是机器。中医说:人是内景。五脏六腑、经脉药性,皆是“美丽山河”内景。中医也可以叫作“内景学”,既然在内,就得返观。人体经络,就是人体气血道路图。

《素问》基本是讲“道”,讲“医理”。

《灵枢》基本上是讲医理之“用”。

体现中国人做学问的一个要点:明理比运用更重要。至于医理“怎么用”这件事,只需要医生知道,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道理”上下功夫。懂得了“道理”,就是“存乎一心”,可用之无穷。

《灵枢》之名,很有道教意味。枢,是枢纽、机窍,“灵枢”二字当属对人身体机窍的灵用,因此多讲经脉、穴位及其运用。

《素问》最简单的意思是“平素问答”,也可以说是问“素”。

“素”,指太素,古人大致把宇宙生成分为四个阶段:

太易(无气、无形、无质的状态)—太初(产生气)—太始(气成形)—太素(形成质)(见《易纬·乾凿度》),太素为物质层面,在人,就是肉身。

问素,也就是问肉身。

《素问》是黄帝跟几个老师学习并探究生命原理的一本书。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创立了天文历法和原始的国家政治制度,可临了还要不耻下问,渴望明白生命之理。此书关乎明心见性,正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

《黄帝内经》,不战而胜;《伤寒论》,百战百胜。

天真,

一是指本性最天真,

二是指本性的天真源于具足。

具足,即圆满。

生命的痛苦皆来源于缺失,

因缺失而显示出阴阳。

而具足,则是太极般的完美,

它无须借助任何外力,自身就是源泉。

上古天真论

上古,指远古,对生命而言,上古也应指胎儿期。

天真,一指本性最天真,二指本性的天真源于具足。具足,即圆满。生命的痛苦皆来源于缺失,因缺失而显示出阴阳。而具足,则是太极般的完美,它无须借助任何外力,自身就是源泉。

天真,就是不矫饰、不作伪,从来就是本来面目。

人体是自足的,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它们自己满足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而我们的头脑一旦进行干预,就破坏了它自足的特性。人体是最不可思议的,头脑是最可思议的。

身体最不可思议的是你今天吃了一顿饭,你不知道你到底吸收了多少水谷精华;而头脑最可笑的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吸收了多少维生素。

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凡经典,读法第一要点,先读懂第一篇;第二要点,先读懂第一篇第一句。历史、生命,都从第一句开始最初的惊鸿一瞥。

昔在黄帝

“昔在”

“昔”字,上面是“水”,下面是“日”。“在”这个字,是“才”和“土”两字的结合,表示土里发出了嫩芽,所以表示“刚刚”。说到“远古”,指特定的时代—— 日在水下,就是洪水时代。

“昔在”就是洪水时代,我们现在谈的生命系统是洪水之后的生命系统。“昔在”黄帝这里的黄帝,其实又可以代指人类、中土、脾胃等一切与他同象、同气的事物。

这一句可以翻译为:洪水时代后有一群新人类。如果跟下一句“生而神灵”相衔接,甚至可以比拟破水、破胞衣而出的胎儿。一个新生命来临了。此书,是对新生命不断的追问和解读……

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神”。

每个小婴儿都有“神灵”的特征。

每一个生命刚出生时具备一大神灵特征,

“生而神灵”的第一特征,就是“握固”。小孩出生,都是握着小拳头出来,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手印,无名指的指根处,为肝之魂窍,后来算命先生以此处为“子”—— 也就是十二地支之起始点,这种做法大概也是受小婴儿这个手印的启发。

此处乃生发之机窍。如果你打坐时掐在此处,到子时的时候,无名指的指根处就会出现跳动感。这,就是生机。

古人认为,手与足,是天地阴阳转换的机窍所在。手足末梢都是十二经络之转枢点,其实也是十二时辰之转枢点,因此手印里面有大秘密,也叫“掐诀”。打坐时,可以预先设置唤醒自己的时间,秘密就在“掐诀”中。

《黄帝内经》讲“肝神为魂”,掐住这儿就神定安然。小婴儿掐住这儿出生,是为了守肝之魂窍,小婴儿握固是为了固魂。所谓“生而神灵”,“与生俱来”,生命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可思议。

《黄帝内经》与西医最大的不同是它讲“五藏神”——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

但出生后,是《易经》里那句“自天佑之”,要自己努力保佑自己啦!

刚出生的小婴儿又叫“赤子”。

老子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生而神灵的其他指征:骨弱,筋柔。小婴儿的筋柔在于“抟气至柔”,也就是他元气足、气血混沌如一的状态。骨弱、筋柔是生命的最佳状态,越老,就越骨硬、筋硬。老子说“物壮则老”;中医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也在说“筋”的柔软与生命的相关性。大家

小婴儿不必修炼,就能达到修炼高人的几大特点——“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看看,婴儿德性之厚,足以让蜂虿虺蛇、猛兽、攫鸟这些人类的天敌退避三舍,不仅不伤害他,甚至还有可能爱护他……

除了“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说小婴儿“天真”还有两大特征:“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是说小婴儿不知道男女之事,但男婴能勃起,其实这就叫“无欲则刚”,又叫“活子时”。成人要有刺激才能勃起,而貌似懵懂无知的幼儿动不动就勃起了,老子对此的解释是“精之至也”,也就是元气足,且精粹,而导致“活子时”。

子时是半夜11点到次日1点,也称“一阳来复”。但有漏之身,也就是我们这些已经百般耗散的身体叫作“有漏之身”,来个“一阳来复”都很难,更不要说“活子时”了。小婴儿为“无漏之身”,精,不仅足,而且好,所以,可以经常“活子时”。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是说小婴儿一天到晚扯着嗓子哭,嗓子也不哑。

首先,哭为肺音,小婴儿哇哇哭其实对肺气是个锻炼。

其次,小婴儿气脉平和,并不真动气地号哭,他除了哭,还能怎么表达呢?此时囟门未合,老天又不让他说话,所以哭声就是他唯一的表达。

大人与小婴儿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精不粹、气不和,我们讲话多了,嗓子哑是精不足,而我们太渴望别人的认可和接受,又使我们气不平,内心焦虑纠结,气脉滞涩是咽喉症状的内在原因。

以上就是“生而神灵”的真正内涵。

小孩说话基本上都是周岁以后,囟门未合时,小孩超灵;囟门一合,后天模式正式开启,学习也就开始了。

弱而能言

不仅仅是指黄帝“弱而能言”,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弱而能言”。只是小时候的“言”,与长大后的“言”,有大不同。

言和语有什么不同?

“言”是自言,“语”是对话,“弱而能言”是自说自话。婴幼儿的心灵是面对整个宇宙星空开放的,他并不管大人怎么想,他可以跟花说、跟鸟说、跟动物说,在他们的眼里,万物平等。其实小孩3岁前最灵,大人与3岁之前的小孩一定要多交流,那时候你的生命能量,包括你的智慧,包括你的方方面面可能都赶不上孩子,但我们大人往往自以为是,觉得我们比孩子强大,觉得我们可以随随便便对孩子指手画脚。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和7岁之所以重要,西方研究的说法是: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所以3岁、7岁非常重要。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但这些大多与后天训练有关,绝非可与先天智慧相比。

从《上古天真论》看,小婴儿,“生而神灵”,此内涵远比智力要宏大。所以,所谓“三岁看大”,不过是看天性。

而“七岁看老”,则是指人至七八岁时,阴阳为之一变,性情也变,但天性是根,性情是枝杈。性情会随际遇而变,随气血阴阳而变,老呢,就是一生际遇的积累。所以,老,与性情相关,但一甲子后,人会重归天性。

“弱而能言”,有两个概念:一是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比如万物有灵;另外一个是他所言皆真理。

哲学有三大终极问题—— 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儿来?第三,我往哪儿去?可是你会发现小孩都在问这三个问题,因此“弱而能言”,他们言的都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问此,在于先天智慧,大人问此,则纠缠于后天智慧。

其实,人生很有趣,我们习惯于从小看老、从生下来看死亡,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从老看小、从死看生。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守的是混沌之道,没有一,也没有二。

相关文章

  • 《皇帝内经》一

    《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 在汉代,除了《黄帝内经》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

  • 皇帝内经

    [爱心]五脏六腑时间排表[爱心] ✅肺经凌晨3-5点,(深睡) ✅大肠经5-7点(排便) ✅胃经7-9点(吃早餐)...

  • 《皇帝内经》1

    《黄帝内经》素问卷之一,上古天真论第一说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

  • 《皇帝内经》序言

    《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被历代医学家成为“医家之宗”。它创造了三个第一,是第一部中医学理论著作,是第...

  • 皇帝内经分享

    为什么经常艾灸,不会长肿瘤? 一、阳化气,阴成形, 二、肿瘤是明显的阴性物, 三、肿瘤治本之道为扶阳散寒祛瘀, 四...

  • 《皇帝内经》四

    三 何谓“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

  • 《皇帝内经》二

    幼而徇齐 弱而能言,“弱”,就像小苗出生,身体柔弱弯曲的样子,到了“幼而徇齐”,“幼”指的是肉乎乎的小虫子的样子。...

  • 《皇帝内经》五

    自然生产的孩子,尤其是头生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功率是最高的,而成功率最关键的,在意志力的坚定,不在聪明。 老...

  • 漫步人生【8群3组】熊自豪25讲作业笔记

    1 思维导图 2 罗列知识点 @医学理论 时令养生 皇帝内经 经络科学 应天秩序 &皇帝内经 春种夏长 秋收冬藏 ...

  • 闲来在听梁冬对话徐文兵--《皇帝内经》。《皇帝内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书,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精华。徐文兵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皇帝内经》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wp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