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0日
大塘颐老院
今天继续是雨天,但小伙们仍然带着爱来到颐老院陪伴老人。活动结束后,结合小伙伴的几次分享、对老人家人、院方看法以及我所看到的,我的感受如下:
今天陪伴的是一楼的袁伯伯,这是我第三次陪他。这次感受到他很接纳我,也许是陪伴过几次了,即使没陪伴也打个招呼的原因,彼此熟悉了,所以我一上来握他的手,他没抗拒。记得第一次陪时,他睡在床上,一会睁开眼看看我,一会又闭上。虽然他这次跟我说的话依然不多,但他会一会看看小伙伴陪的李婆婆,一会又看看小伙伴陪伴的罗婆婆,跟我说说同一层楼老人的情况,有那位老人已经离开了,我知道他说的是对面床的婆婆,伯伯好像若有所思。。。今天伯伯没有选择去看电视,只是静静地看着其他几个被陪伴婆婆。。。
临结束前去看到刘婆婆有点感冒,自诉发烧。离开时我遇到护士,护士告诉我婆婆确实感冒了,由婆婆女儿带药给婆婆,只是她女儿昨天没来探访,婆婆想念家人了,所以说自己发烧。这使我我想起上次陪林伯伯,他自诉护工未帮他换尿袋,而大堂的其他老人说护工才帮林伯伯换了一次,马上护工听了我说又去帮老人换,确实,我看到尿袋又满了。
小伙伴的感受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也是出于对老人的爱和关心。另一方面,有些时候我们只看到故事的一面,并不是全部也不一定是真相,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接纳老人的状态,也许老人忘记了。。。接纳院方,院方也许目前仍需要改进,还不是最好的,不一定符合我们心中标准。但目前有它存在的背景和原因。。。。家人送老人来颐老院或者未能及时探访也有它背后不为人知的情况。如果我们因此评判,只会加剧矛盾,影响我们当下的陪伴质量,也影响老人的未来生活。现状需要各种因缘以及有影响力的人去改变,如果现在因缘未到,我们就先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我们能够改变的不是老人,不是院方,不是家属,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宁静祥和就带动老人宁静祥和,我们喜悦带动老人喜悦,我们分析评判、紧张,老人也能从眼神、抚触、语言中感受到。我们做好陪伴,持续的不带期待的陪伴。我们可以用心倾听,也可以引导老人寻找生命闪光点,引导老人思考为什么,通过“为什么”老人自己找到答案。我们还可以同理心,回应老人:嗯,伙食有些差,您想念家人了(重复老人的话,让老人知道你在聆听)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去教育安慰评判老人。反过来很可能我们说了一堆道理安慰并没有改变老人想法,反而老人觉得自己倾诉未被接纳。
护工也是一个生命,她们的工作时间很长,每一年假期少,长期在医院、颐老院工作,为老人喂水喂食、洗澡、翻身、倒大小便,工作繁重,有时不被老人以及家属理解,她们也会有情绪。她们也不容易,也需要被关心、理解。呵护她们,一句辛苦了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关心一下她们工作的劳累,她们感受到被爱,也会呵护好老人。
虽然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很难做到,但首先先觉察自己,是否起心动念,就像瑜伽、冥想那样觉察自己,当下有没有很好地与老人链接?有没有很好的陪伴?是否“在”?
很喜欢下面这句:"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温暖、柔软、阳光的地方,但也许是受经历环境的影响,把它封闭或掩盖了,会有不友善的一面出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去唤醒她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