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完了《这些人,那些事》的第三辑,最后一个故事是“告别式”。此处的“告别”与第二辑里的“告别”含义不同,第二辑的告别是与家乡故土道别,有着浓厚的离乡愁,而第三辑里的告别是阿义的同乡好友与离世的阿义的父亲(曾经资助过他学业的大恩人)道别。
读这部分内容比较有感触的是文中的“他”在第一堂课上的自我介绍,由于是带着浓重的乡音讲话,逗笑了全班的同学。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头发很黄,皮肤白皙的男孩,一开口是很重的陕西郊县味的醋溜普通话,逗得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课后,我还拿他开玩笑,他什么也没说,依旧按时上课,放学回家。
十几年后的一天,我和几个同学在路上与他偶遇,聊了很久,当聊到上学时的往事,他无意间提了一句当年我取笑他的事,他说的时候脸上挂着尴尬的沉默。我恍然大悟,懊悔不已,当时自己怎么那么无知,伤害了他却全然不知。事隔多年他还记得这么清楚,可见我当年对他的伤害该有多深。
我急忙为我当年的愚蠢行为向他道歉,他没有表态。我内心里充满遗憾和懊悔,十几年前的伤害,一次次的发酵膨胀,在他的心里不断的刺痛,折磨了他十几年,而我十几年后的一句道歉,怎么可能一时间就完全消融呢?有些遗憾是终身,有些伤害根本无法弥补。
今天,把这些都说出来,虽然弥补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那位同学可能也看不到我写的内容,但是我想真实的面对曾经犯错的自己。追悔没有用,真正有价值的是深刻反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