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儿童教育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打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度回报家长。
女儿的“隐私”
有一天,七岁的小女儿圆圆看到电视里谈关于隐私的话题,就问我什么叫“隐私”。我说:“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她问我:“你有没有隐私?”我说应该有吧。她又问:“我爸爸有没有?”我说也应该有吧。
片刻后,听见她低低说一句:“我也有隐私……”
这倒有点儿让我意外,她宁可放弃听我的“隐私”,也不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是什么事,能让一个小孩子在这样的诱惑下守口如瓶呢?
我和她爸爸交换了一下眼色。
我拿出最轻松的口气说:“咱们三个人都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好不好,一家人不应该有秘密。”她爸爸也来附和我的说法。圆圆看我俩的阵势,一下子从我的怀中挣脱出来,跑到离我们最远的一个角落,一边跑一边喊叫:“我不说,你们别问了!”然后受惊似的回过头看看我们。她的表情动作让我心中轻微一震,好奇心被大大地逗弄起来了。
此后一个星期,我们一直犹豫着是否有必要搞清楚女儿的“隐私”。既害怕过分的追问伤了她的自尊心,又担心万一真有什么事需要家长帮助。我隐约感觉到,这件连父母都不能讲,但又让她在意,并且还“很大”的隐私是件让她沉重的事情,对她的心里有压力。
我试探着又提了一次,她一觉察到我想问什么,就又立刻跑开了。这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和她爸爸私下探讨了几次,总有些放心不下,就想设计个圈套,套出她的话来。
我们趁热打铁:“我们一家人之间就不应该有秘密,要是我们之间都不信任,那我们还能信任谁呢,你说是不是?谁有好事,说出来大家都高兴;要是有坏事,说出来互相分担,一起解决,你说对不对?”
圆圆听出了我们的用意,嘟囔说:“我要是告诉你们了,对你们也不好。”我们赶快说:“我们不怕,关键是害怕你受到伤害。”她说:“我不说就不会受到伤害了,说了才会受到伤害。”我们问为什么,她迟疑片刻,忽然又不耐烦了。
邻居小孩来敲门,找她上学去。圆圆从我怀中一跃而起,边说“妈妈我要上学去”边向门口跑去。我怀里一下空了,巨大的忧虑却在瞬间充满心胸。圆圆在回头向我说再见时,一定是我眼中的什么打动了她,让她觉得不忍,在这最后的瞬间,她竟突然妥协了,说::“妈妈,我晚上回来告诉你好不好?”我点点头,她咚咚地往楼下跑去。
我先生从卧室出来,百思不得其解:“巴掌大的人,会有什么事这么神秘呢?”
我下午去学校向她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下圆圆近期的在校情况,知道她在学校很好,没什么事。但我仍然担心,甚至担心这一下午会不会发生什么事。
晚饭前有点空闲时间,圆圆看完电视在玩。我把她叫到书房。她知道我要干什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无奈,倚在我腿边,犹豫片刻,看样子还是做了思想斗争,终于说:“那件事我记在日记本上了,你自己看吧。”
日记本上有四篇日记,每篇都夹杂着一些拼音,那是她不会写的字。她指给我记录“隐私”的一篇,全文如下:
李文文告诉我她家有一把青锁剑和一把紫隐剑。她说:“如果你告诉了别人,青锁剑和紫隐剑就会刺你的胃。”可我还是想告诉。
这篇日记我其实在以前无意中看到过,当时只是为女儿的天真浅浅地笑了一下,丝毫没想到这短短的文字中竟埋伏着这么大的心思。我用脸蹭蹭女儿的小脸蛋,心疼得不知说什么。
这件事藏在她心里已三个多月了,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又必须承受性命攸关的保密责任,这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我没打算以一个大人的知识嘲笑女儿的幼稚无知,倒是真切地体会到这件事让她所受到的煎熬,特别是我们的追问和害怕神剑刺破肚子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压力。
我问圆圆:“你信吗?”她点点头,又说:“有时候也有点儿不信,我就是挺害怕的……”
我慢慢说:“李文文讲得像神话一样,但一切神话全是假的。神话只是故事,不是真实,所以我们根本不用相信,也不用担心,你说是不是?”
圆圆点点头,眼睛忽闪忽闪的,在想什么,她忽然兴奋地叫起来:“对,妈妈,这肯定是假的!李文文说只要我一说出口,剑马上就会刺我的肚子。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这不也没事嘛。”她摸摸肚子,又自我安慰地说:“以后肯定就更没事了。”
我心里内疚着,由于我们自己小时候太缺少童话,就总想为孩子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却忽略了童话可能招致的负面效应,看来以后得多留心,多给她补一些生活常识课,让她不要把童话世界和真实世界完全混淆。
我这样想着,嘴里接着圆圆的话说:“来,让妈妈看看刺了胃没有?”我伸手进去抓挠她的小肚皮,圆圆笑着缩成一团。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孩子不爱吃饭在当下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我见过不少为此忧心忡忡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许多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愁的家长不去思考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包括70年代出生的孩子,哪里听说有不好好吃饭的?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哪个孩子需要追着喂饭?只要有吃的,哪个孩子被饿着了?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厌食?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
这句话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好心地破坏了。
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来做违反天性的事了。
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正常发挥自己的饮食功能;
而家长在这方面如果经常干涉孩子,事情就会变糟。“儿童有一种被逼急了就要顶牛的本能。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见了就讨厌……催逼儿童吃饭是无益的,反而会进一步破坏食欲,使其长期得不到复原。”
如同在学习问题上,我对那些干涉过多的家长们说“不要管孩子”,往往会遭到这些家长的反感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对那些斤斤计较的父母们说“不要管”的话,同样也会遭到人家的白眼。
“不管”在许多父母那里真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原因在于他们不认为自己的“管”是多余的,也不相信这叫“干涉”,他们坚信这叫关心和指导。所以,如果有人让他不要“管”孩子,就如同让他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和权利一样难以接受。
可事实是,如同在学习问题上越“管”越坏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犟,父母没有不败的。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家长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强迫不焦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吃多少。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这都正常。
从一开始你就只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你在这件事上就做得又简单又成功了。
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斯巴克先生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具体指导,归纳他的指导,有如下内容:
第一,家长改变态度。
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平和,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这个问题上始终平和愉快,让孩子不再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就不要指望他半月20天就能恢复。
家长要有耐心,这份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的镇静,而应该来自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
孩子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处强迫变成躲在暗处盯梢,到一定时间终于忍不住又去唠叨孩子,那么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第三,不要在各种食物间画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
有没有营养要靠家长在做饭时调节。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孩子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条件来威逼,比如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第四,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
有的三四岁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家长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几口。这种情况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以后自己吃饭,如果他不肯,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坏毛病几天就改了。
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
比如有的家长总喜欢说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或带你出去玩,这一类的话都会对孩子吃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教会他用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有的家长并不逼迫孩子,但经常有不良语言暗示,也会导致孩子厌食或偏食。
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总是一脸焦虑地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抱怨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多次提醒她不要这样说,即使想说,也要背着孩子,别让孩子听到了。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你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甚至要找机会故意用语言来暗示他很喜欢吃这个。
比如当着不爱喝牛奶的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儿子什么都爱吃,不挑食,一口气可以喝下一大杯牛奶。”
圆圆五六岁时,我带她回姥姥家,她受我大哥的孩子、她的豆豆姐姐的影响,也变得不吃羊肉了。回到自己家后,我做了羊肉她不吃。我不管她,也没说什么,假装没注意这个问题,毫不在意地接下来该做羊肉继续做。
我做了两次羊肉水饺,她吃之前总问是什么肉,我告诉她羊肉,她就不吃了。我给她另弄点吃的,没说什么。
我知道她爱吃肉酱面,接下来我就用羊肉炒的肉酱。以前吃肉酱面从没用过羊肉,圆圆这次也就没问我什么肉,吃的很香。吃完后,我才装着对先生说,今天家里没有猪肉了,就用羊肉做肉酱,真好吃。圆圆听我这样说也许有些不愿意,可饭已经进肚里了,没办法,只好接受了。
我还买了半成品的烤羊肉串,回家来用微波炉烤的满屋飘香。她爸爸说,吃这么香的肉串,得喝口酒,我也说好长时间没吃肉串了,真香。圆圆经不起这诱惑,终于拿起肉串大吃起来。
最后还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尽量少让孩子吃零食。孩子饭量本来小,吃些零食往往就饱了,上了饭桌自然没食欲。
还有家庭气氛是否轻松,父母关系是否和睦,也影响孩子的胃口。
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她上幼儿园的孩子不爱吃饭,她给在乡下的婆婆打电话诉苦,婆婆满不在乎地说“饿他两天就行了”。这句话让做儿媳的很不高兴,说当奶奶的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我笑了,说如果你向我请教,我也是这句话:不信饿他两天试试看!
当然,不一定真要饿孩子两天,但这句话传达的洒脱的理念,的确是个法宝,能让孩子“吃饭就是香”,效果肯定会超过那种口服液。乡下的婆婆一定是从自己丰富的经验悟出了这个绝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