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文化活动千姿百态,人类在进化了这么多年后,总是不断突破满足最低生活底线的温饱,持续发展娱乐文化。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跟自娱自乐的本性有巨大关联。从几千年前的奥林匹克,从罗马帝国的角斗士生死对决,到当今社会文明中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每时每刻都反映着人类独有的创意和持续探索的能力。
文化活动是一个概念很广的定义,不单单是指狭隘的“文化艺术”,凡是跟人精神有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算在这里面,比如体育竞赛,比如舞蹈、还有武术、瑜伽等等。
以上谈到的所有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心合一的活动。仔细去想,如果没有身心合一的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将流于形式,耽于荒废。凡是具备身心合一能力的人,必然会成为相关领域的执牛耳者。
跑步、潜水、无氧训练、HIIT、高空跳伞、太极、空手道、跆拳道、羽毛球、台球、合唱、健步、登山、滑雪、冲浪,凡此种种,都有无数的拥趸,要在其中感受到它的真谛,无一不需要身心合一的力量。往往这些活动的最高形式,都成为思想的一部分,成为修炼者进行深度思考的载体和工具,即是深度思考的因,也是深度思考的果。即是深度思考的载体,也是深度思考的的受益者。
村上春树写过《跑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里面就是作者在跑步的过程中,捕捉到自己思绪的点点滴滴,再经过提炼、升华,最后付诸笔端,成为一本畅销书。思考就好像在这些活动中抓住飘来飘去的思绪,让他们聚成云朵,幻化出云彩,再让它们聚风成雨,在头脑中酝酿一场思想的风暴,最终把写出来,使活动中的身体和思考时的精神合二为一。
了解冥想的人应该对运动中的冥想有深刻体会,那种在运动中聚焦精神和收拢念头,专注在一点,观察身体和周边环境,凝练身体的感觉和心灵的纯洁,瑜伽爱好者和太极修习者对此深有体会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钟爱高尔夫,除了它的社交属性外,在大自然中体会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的身体,留意每一杆的细微变化,身心渐渐融在一处,天地人打成一片。凡是经历过这种轻安体验的,怎么会有不喜欢它的理由呢?!
通过训练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拥有身心合一力量的这一条,最具吸引力。凡是在上述领域成为顶尖玩家的人,无不是一个卓越的思想者。没有把精神和身体合二为一的能力,是决然不能达到那个高度的。但若从思考的边界来看,跑步的人除了关注自己跑步时的呼吸、频次、每一个落脚点的位置、心跳、专注于身体的某个部分,在跑步中始终让身心合在一处!但是仅仅在跑步中如此,还不算完善,更要在跑步之后,将这种身心合一的体验和方法用于行立住卧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就有点像是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在打扫庭除间练就了无上绝学。
所有的活动从根本讲,是自娱自乐,从更高层次讲,是修行,是改造思想和塑造新的行为模式。凡是能将在文化活动中体会和学到的身心合一的方法以及态度用在生活工作中,那就是处处在修行。一切宗教中讲到的世俗规范,说的都是这个。
如果专业人士,在自己的专业里浸泡多年,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精英,可是把身心合一的力量囿于在专业内,而没有向生活和工作中拓展,那就不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而是将自己羁绊了。
尤其是半路出家,热爱并从事于某项活动,更需要早点重视身心合一的力量,不要总用初学者的思维,让自己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而是学会用行家里手的方法,跟这个活动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也许有人不赞成这样:自娱自乐有什么不好?!
初学者思维和高手思维的区别在于,花费了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完全不同。如果能转换一种思路,学习那些高手的思维模式,提升能力和表现,并将这项活动的意义拓展到生活工作中去,是不是更好呢!
曾有一位多年修行的高僧对徒弟说:老衲四十年后才打成一片!
是的,修行是和生活打成一片,而不是离开生活之外别有修行。钟爱于某一项活动的人,也应该以此践行:练习跑步的人,你就是跑步,跑步就是你。训练击剑的人,你就是击剑,击剑就是你。喜爱登山的人,你就是登山,登山就是你!......
学着跟那些你所钟爱的活动身心合一,打成一片,你就成了你所热爱的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