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寒冬,炎炎夏日,挥汗如雨,穷思苦想,甚至刀山火海,命悬一线都能咬牙坚持,是良知在起作用么,还是别的什么?而这些品质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这里通过自我反思的点滴经验,探索第二个问题“这些品质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怎样坚持下去?” 欢迎大家指正!

小时候,总感觉老师就在我背后,时时刻刻监督着我;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感恩,因为爷爷夹走了饭桌上“我看中的肉片”,而将碗扣到爷爷的脸上。可是我的成绩确实很好,学习也很认真,这似乎与良知无关。而仅仅是“老师在我背后”的这种被监督的感觉在起作用。
小时候我养过好多宠物,有猫子、狗子、鸭子、鸡子、还有喜鹊,以及一头倔强的驴子。我们相处的很好,他们的吃喝都是我来照顾。赶着驴车到河套的林子里放养,狗子围着我的四周撒欢,那种感觉每次回想都是一种安静的疗养。但,成年的我可以坦白承认,现在的没有那么多爱心和细心去干这些事了。自然,我经常得到村子里其他家长的夸奖,这种感觉是很好的。可当我静静的追溯,小心的探究内心后,我发现,这并不是“那个小孩”能够坚持的力量来源。因为我也会做很多叛逆的事情,即使没有人支持我,比如:掏鸟蛋,到河里游泳,摸鱼,到野外开火燎荒。
那么,是什么使“那个小孩”如此执着和坚持呢?回想起来,是我爷爷教我的训鸟技巧,训牲口的诀窍,打鱼捞虾的本领等,他们开启了我征服自然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对于孩子来说对“未知的探索”、对“自然的征服”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他们给了孩子耐心和坚持的动力,而恰当的指导给了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
耐心如同燃料,消耗消耗就变少了,当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产生了疲劳,甚至导致无意识的发脾气和争吵。就我家的孩子和老婆而言,吵架发脾气是有的,也不少见。一开始感觉好烦,当我用第三方视角来观察时,发现“大部分来自于“疲劳”和“饿而不知””!“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个不缺少食物和休闲的年代,人的自然属性仍然深刻的主宰者我们的性情”。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尔指出,“生命好比让牙医治牙痛,你老是以为最糟糕的情况还在后头,实际上早已过啦!"
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恭喜他!他已经成功的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离开舒适区,接受挑战,正是进步的开端。所谓进步的前提是我们明确进步的方向,如同一个园丁知道他要给花浇水,农民知道要给庄家除草,孩子知道要做作业,父母知道要喂养孩子一样.......进步的方向就是我们职责所在的地方!
然而,正如学生经常迟到、工人需要打卡一样,责任人人都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天天坚持,长久坚持;有的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拍个美照总要欣赏欣赏甚至上传微信,看电影感动了怎么控制眼泪还是会流出来,饥饿时总要想吃的,累了总会想休息,清晨起床总爱活动一下等等。您会发现这些不用谁来告诉我们,他们其实是感性的。把我们理性的责任转变成感性的责任,这便是坚持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