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杂交稻并非从一开始就受到支持和追捧,不仅要冲破重重阻力,试验过程的不确定性也往往会影响上层的支持力度,这时不仅需要信心,还需要智慧。
1972年,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在湖南农业科学院一丘四分的试验田搞“三超稻”(产量超父本、母本和对照品种)杂种优势试验。一开始,杂交稻长势超群,人们赞叹不已,罗孝和一兴奋,话说得信心满满。湖南省革委会生产组组长一贯支持杂交稻科研事业,闻讯赶来视察,一见之下,也是信心大增。他立刻集合各地市革委会负责人和有关科技人员在“三超稻”试验田旁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省各地市尽快推广杂交稻。
结果到了秋天,那“三超稻”在打谷场上一验产,稻草比对照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稻谷的产量只比常规稻品种多不了几斤。
原本反对杂交稻研究的某“权威人士”嘲笑说:“可惜,人不是牛啊,要是人也吃草,杂交稻的优势就很可观了。”
有人甚至指责湖南省农科院的一位军官组负责人说:“你为什么要支持这种浪费钱财和土地资源而徒劳无益的研究?”
那位军管组负责人无言以对。盛怒之下,他把罗孝和叫到办公室,责问:“你为什么要欺骗领导?”
“我没有啊。”老实的罗孝和不知所措。
军管组负责人指责:“你们知识分子,就会玩花招!有人骂你们是一群草包学士!”
罗孝和挨了一顿臭骂,忍气吞声地回到住所,找到袁隆平诉苦:军管组负责人的态度变了,我们的杂交稻研究怕是要取消了。
袁隆平安慰他:我们是在搞试验嘛!既然是试验,就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失败了找原因,把胸脯挺起来,咱重新再来!
第二天,袁隆平又被那位军官组负责人找去谈话:你说杂交优势在哪里?怎么杂交稻只增产稻草?
袁隆平笃定地说:“增产稻草也是增产,也体现了杂交稻的优势,至于怎样把增产稻草的优势转变为增产稻谷的优势,就看我们未来的试验了。”
“那接下来你们准备怎样试验?”军官组负责人口气缓和下来。
“继续寻找最佳组合。”袁隆平显得很有把握。
“照你这么说,杂交稻有优势,你们肯定能试验出增产稻谷的杂交稻?”负责人从袁隆平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
“我可以向领导保证,一年以后,这样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袁隆平保证。他随后详细地向这位负责人介绍了他的理论根据、实验措施和步骤。
负责人完全被他说服了:“你们就大胆地去搞你们的最佳组合吧!我们一如既往地支持。”
这样的应对方式,在科学精神之外,对于在公司开展的创新性项目,或任何结果带有不确定的投资实践,都是很有启发的吗?
【协作】
庄稼的生长无法快进,但试验的成果可以共享,这是科学家极其珍贵的大爱。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
农业是时间的艺术。庄稼的生长无法快进。为了加快试验,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选择炎热的海南进行种植,因为这里每年可以种三季稻。不仅他们看中了这片宝地,出于同样的理由,全国很多科研团队都集中到海南来进行技术攻关。
每季杂交之后的种子是重要的科研成果。继续种植,继续杂交,直到取得优良品种。
没有人能跨越时间来加快研究速度。如果每个团队都固守自己的成果,大家就都只能谨守时间的步伐。为了能整体提升速度,袁隆平把自己团队培育的结果免费赠送给全国各地来海南的每一个科研团队。这意味着,如果另一个团队用他们的种子率先培育出优良品种,取得重大突破,不仅能赢得学术的成就,世人的鲜花和掌声,也都将属于他们。
但袁隆平甘当那个出借肩膀的人。
在自己的团队,袁隆平也从来不注重只突出自己。他善于发掘每位助手的潜能,并把他们推到聚光灯下。在自己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他推荐助手罗孝和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呈报表上,他毫不吝啬地使用“籼型三系杂交稻的重要功臣,杂骾稻的开拓者之一,两系杂交稻的功勋干将”这样的推荐语。
由于袁隆平的鼎力举荐,2002年2月1日,罗孝和光荣地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搞科研不能当独行侠,带团队也不是一言堂。其实,一茬一茬的庄稼都生长在农业科学家的生命年轮上,袁隆平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实践。有人说,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
“立志、专注、智慧、协作”这四个维度,为袁隆平“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成功公式提供了基础,也为每一位进入这个这个校园,并终将从这个校园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典范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