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痴情不渝的“啃读者”

痴情不渝的“啃读者”

作者: 醉眠芳草涧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10:26 被阅读0次

此时的天气,干净,清冽。长日堆积的黯淡乌云和绵绵阴雨在空气里缓缓流走,终至不见。孩子们出来玩耍,笑声闹声遍布小巷。这是一座重新恢复生机的城市;这是一座安宁闲适的城市。我在这生机里呼吸着窗外透过来的自由气息;我在这安宁里终日伏案设计教学。

我想,无怪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成大事者必得先经历三重境界。成小事亦如此啊。

没有对文本解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态度,没有对设计教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痴情坚守,又怎会换来最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刹那惊艳回眸?

我愿做一个终身不渝的痴情“啃读者”。

最近沉下来备课,不借助任何外力地备。不参考任何资料,只读原始文本。一遍一遍琢磨,领会,发现,思考。再写,再改,再写,再改……就这样耗时间耗心力地磨,让自己沉潜到文本中去。然后再看其他资料,瞬间膜拜那些经过权威认定的智慧沉淀。

我也可以不这样磨,而是直接查找资料,因为前人的智慧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走一遍自己的路,才会有所比较,发现另外一种思路解法的可能性。才会体会更深,明白自己经历与积淀太浅,需要努力积累,勤奋耕耘在自己的一方教育土地上。

这番辛勤耕耘,无人可以代替你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好的东西,总是要经历困苦才能够得到。走捷径,获得不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而最终成就我们的,就是那些体会。

一开始,我本来打算学名师王崧舟在《慈母情深》一课中的设计,用一个主问题贯通全文的方式,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教学设计的结构美。中途我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怎么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教案。

于是我放下想法,去读《教师教学用书》,我惊讶地发现这样的思路行不通。条条大路通罗马。主问题设计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篇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因教者和学者而异,有着不同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一直都以为课后题的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却在这篇文章中发现:课后第一题比第二题要难得多。由此看来,我在备课与教学设计上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的思维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需要平日里虚心学习其他优秀的设计方法,积累经验,融会贯通,大胆运用,以致最终实现备课自动化的最高境界:拿到任意一篇课文,马上提取核心,直达要素,备出教案。

备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相关文章

  • 痴情不渝的“啃读者”

    此时的天气,干净,清冽。长日堆积的黯淡乌云和绵绵阴雨在空气里缓缓流走,终至不见。孩子们出来玩耍,笑声闹声遍布小巷。...

  • “啃读者”(22)

    阅读内容: 《新课程标准》及各类解读。 阅读摘录: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对我...

  • “啃读者”笔记

    阅读教学中,写法决定读法,写法、读法决定学法、教法。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指出:“文艺的表现必...

  • “啃读者”笔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课程资源意识是当代教师...

  • “啃读者”笔记

    教学结构,从宏观上看不外乎知识性结构和情感性结构两大类型。知识性结构的课堂教学,基本遵循知识的掌握规律来设计...

  • “啃读者”笔记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

  • “啃读者”笔记

    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

  • “啃读者”(31)

    很多时候我们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过多注重故事本身,而忽略文本所蕴含的其他的价值,究其原因其实是教师...

  • “啃读者”笔记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不会被忽略。这样的课堂尊重学生的最需要的需要之一:被引进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

  • “啃读者”笔记

    我们从来不缺少“语文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化的模式传授语文知识,这种传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痴情不渝的“啃读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hf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