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翻阅《非暴力沟通》,书中前言的这句话,一下吸引了我。
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从事医学工作的良民,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有意无意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今天下午在用平板指导女儿学习时,有个动作是向上划动,但示范了三四遍女儿还是向下划动,忍不住暴口:怎么上下不分的,不是和你说了向上向上吗?
一直兴致勃勃的女儿立即停下手上的动作,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分辩:不是的,我明明是向上划动的,妈妈,是它自己要向下动……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就是一直说的语言暴力,又称隐性暴力,它能轻易地启动人的防御机制,轻者引发抵触,重者直接对抗。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它没有什么新的主张,也不需要太多技巧,注重指导我们在爱的前提下,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
非暴力沟通模式分四个要素
第一、观察。首先,要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清楚的表达客观即可,不是判断或评估。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怎么解释呢,就像我们看日出日落,是带着敬畏的心,而不会去评价今天的太阳是方的还是圆的,升起是对的还是错的。
第二、感受。其次,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体会对方的内心真实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开心、气愤等。这里强调的只是真实感觉,不带怨怼,没有隐藏。
曾听朋友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和一个朋友约好一起看电影,结果等她票买了打电话给对方,对方说她不想去了。我这个朋友说她当时很不舒服,但没有怨怼没有情绪发泄,当然也没有虚伪地说:我理解,没事。而是很真实地表示:你这么做我有些不舒服,下次记得提前说哦,对方当即答应。随后她悠哉地自己去观影,还给对方发了电影图片,此后她们之间相处同前,彼此间并没出现任何嫌隙。
第三、需要。清楚表达你的需求,同时鼓励对方反馈其需求。中国儒家思想崇尚说话说一半留一半,时间长了,我们都渐渐习惯,也忘记了如何真实、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在遇到事情需要明确表达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顾虑,顾左右而言或因屈服于内心的压力而违心迎合;碰到他人的需求时也不求证,不真实梳理内心感受,而是在心底多方揣测。时间长了,期望与失望之间的落差不断加大,导致内心的不满慢慢滋长,结果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只要不将自己的价值评判和道德判断带入其中,而是出于爱的前提,清楚地表达你的真实需求,对方知道了,同时反馈回来就会是他的真实需求,相互少了误会,反而能最大限度体现对彼此关系的尊重。
第四、请求。所谓请求,就是你想得到对方的什么帮助,希望对方怎么做。但这个请求是你的想法,无意强人所难,对方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面对对方的拒绝,我们要客观看待,而不是简单的视为对方有意为之,只有当你能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才能坦然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请求。就如那位遭遇放鸽子的朋友,她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下次失约请提前告知。表达后能心无旁骛地独自看电影,不会有其他情绪。
非暴力沟通,引导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间的倾听,关注彼此间的感受,培育尊重与爱,建立我们与他人间的健康链接,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体会内心的感受,让爱苏醒,让爱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双发现爱的眼睛,学会聆听爱的声音,适时拥抱身边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