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儿被炒的最火的一部电影,必是冯小刚的《芳华》无疑。
铺天盖地、线上线下,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对这部片子进行着外科手术一样的精致解读。如果说《芳华》是个病人,那么如今它已体无完肤,支离破碎……
我也不能免俗的走进了影院,观看了《芳华》。不仅如此,事后又找来严歌苓的小说重读了一遍,于是芸芸众生中又多了一个也巴不得要喷上几句的我。
冯小刚讲故事的能力和对镜头的把控毋庸置疑,整部电影让人感觉非常舒服,画面质感良好。
虽然我一直在质疑,在那样一个年代,舞蹈队里的年轻女队员们,到底能不能穿着刚刚过腰的贴身短上衣和刚刚包住臀的三分短裤头练习舞蹈?我也在质疑哪一个级别的文工团才能拥有那么奢华的游泳池,身穿比基尼的女兵们,闲来无事还能自由玩儿跳水?我还在质疑当兵入了伍为什么不能立刻发军装,结果小萍还要偷别人的军装去拍照过瘾?

但这些怀疑的小念头也就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影响我被镜头带入到故事的规定情境当中,沉醉而不能自拔。
女孩子们练习舞蹈时青春勃发的身影,穿军装时英气勃勃的脸庞,男孩儿女孩儿之间若有似无的暧昧互动,这一切都拍的十分到位。冯小刚在被采访时说,当年他在文工团,最难忘的一个画面就是年轻的女兵们,从练功房到宿舍的路上,与你迎面走来的那一刻。有时候为了能够与她们偶遇,他甚至会拿个饭盆,在她们必经的路上走上好几圈,就为了等待她们姗姗走来的那一眼。
随着电影的进展,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闪过眼前,仿佛让我又重走了一回青春路。
因为经历过,所以感同身受。

影片的前半部,气氛是轻松的、舒畅的,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春天的傍晚,淡淡的夕阳、薄薄的花香、悠长的小巷,还有偶尔飘来的绵软的旋律,那必是有些靡靡之音的港台腔......
直到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而被下放,小萍来送刘峰,刘峰转身走向镜头,那一刻《送别》的旋律突然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虽然是没有一句歌词的纯音乐,但是我的眼泪突然就沾湿了眼眶。还有什么比这首歌更能表现此时的情境吗?没有了。那样一个离别的场景、那样一首熟悉的旋律,那样猝不及防的击中了我的心灵。

影片下半部风格突变,从风花雪月的练功场,直接切换到了真枪实弹的第一线。
前方是烽火连天、血肉横飞的厮杀地,后方是不眠不休、争分夺秒的救护所,一个个生龙活虎的热血男儿,被无情的火器炸的面目全非尸横遍地。战争是最最残酷无情的,只有上过战场、见过生死的人,才能明白生命的可贵!
刘峰上了战场,小萍去了卫生队,前方是敌人密集的炮火,文工团的女兵们就在阵地前线进行慰问演出。炮火隆隆中,合唱的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青年的女孩们唱着昂扬的战歌,年轻的男孩们正在战场上厮杀。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残酷的画面,让我再一次哭花了双眼。
后来战争结束了,新的时代也慢慢来临了。年轻人的心散了,功不练了、舞不跳了,大家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出国的出国、考学的考学、结婚的结婚,文工团的使命也到了终结的那一刻。
大礼堂里战友们最后一次聚餐,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不高兴的事,大家都忘记了,不管以前多么想快点儿离开这里,大家也都忘了。脑海中记得只是集体的好,是那些美好的事。今日一别从此天涯,青春远去相见无期!大家的眼里涌现的只剩留恋。
悲伤的气氛在大家一起举杯同唱《驼铃》的时候到达了顶点,“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大家哭着、唱着、拥抱着、伤心着,酒入愁肠愁更愁。第二天早晨,穗子醒来,看到的是东倒西歪坐着的、躺着的、搂抱着的战友们,他们就这样度过了军营的最后一夜。

后来很多年,几个转业的战友又见面了,芳华已逝的他们,有的成名了,有的发财了,有的出国了,也有的落魄了。不过,不管过着怎样的人生,那份战友间的情谊仍在,不管高高在上俯瞰他人,还是沦落尘埃微如草芥,只要你的心是稳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幸福的。这就是为什么战友聚会里,只有刘峰和小萍的眼睛里的平静安和的。
影片结束时,又是一首神来之笔的作品飞出了银幕,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啊~啊~绒花绒花,啊~啦~一路芬芳满山崖……”
影院的灯光慢慢亮起来,但是大家没有向以前一样,迫切的走出放映厅,反而是大多数人仍然坐在座位上,静静的聆听。
回头看一眼身旁同样哭红了眼的朋友,仿佛回首望到了我们的青春。
我和她也是相识三十年,一路走来见证了彼此曾经绽放的芳华。如今几十年过去,虽然容颜老去白发上头,虽然各自东西奔波劳碌,虽然生活总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好在我还是我她还是她,我们还可以无话不说联床夜话。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意呢!平凡尘世中的我们,感谢一切美好的过往和未来无尽的岁月,但愿几十年后,我仍是我她仍是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