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里心理学中曾提到:一个人的社会感,以及他与其他人的紧密联结感,是其精神健康的基础。因为正是这种感觉为个体提供了安全和快乐,当这种感觉充分发展时,一个人就会产生与人合作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为他人做贡献的基础上。
一、真实的活着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声之形》《你的名字》
起初看的云里雾里,但细细想来联想到一些心理学的名词:人格分裂、抑郁、社交恐惧、
在看《你的名字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三叶的奶奶说了一句》“你回来了?”那一刻我在思考,“什么回来了?”
在看《声之形》的时候,电影最后快结束的时候,男孩的手从捂着耳朵到手慢慢的从耳旁两侧慢慢离开,此刻所有人脸上的×全部通同一时间落下,那一刻我知道:“他活过来了。”
活着意味着真实。
二、成长避免不了痛苦
下午我在看书,整理资料,15个月的二宝在旁边玩,突然伸手把其中一页撕掉一大块,那一瞬间,我本能的捏住二宝的手,用我手中的笔,敲了一下她的手,二宝接下来的反应,让我很吃惊,二宝瞬间像被电到,低着头一动不动的,我看到她眼珠左右转一转,看看手,看看书,但始终没有抬头,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是敲得孩子有些重,赶紧把她搂到怀里,开始说“对不起”开始“讲道理”开始说得爱护书不能撕书......”。
对刚刚那个敲的动作我有点自责,但仔细想想,最爱她的妈妈都会忍不住伤害她,何况他人呢?突然间觉得成长不易。
三、给予的力量
今天有小伙伴打电话谈到8岁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的问题。谈到孩子7点多开始学有时会拖到11:00多,写作的时候孩子会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玩玩具,要么一会跑来跑去叫妈妈陪。以前做培训的时候,经常会以老师的身份自居,总觉得给予别人方法才是帮到对方,或者有方法才显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比如作业问题,有几种情况,1、习惯不好,专注力问题。2、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兴趣。3、拖延,时间管理问题等等等。但当有一天神奇养育SHAI老师提到一个“给予对方力量。”帮助对方,让对方自己获得力量,自己找到方法,而不是你给她方法。
于是放下所有的方法论,开始了“引导者”或者说“教练者”的角色,帮助她寻找问题根源,引导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她支持和力量,让她自己找到方法。
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我们永远有选择的自由,凡是至少有四种解决办法,当一个方法不行时,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去面对。
人生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成长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有些爱我们不曾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给予他人;也许我们曾做过不好的,不对或伤害过他人的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个坏人;也许在某一阶段,我们也会感到孤独,但请时刻记得,这都是属于我们的人生,我们永远有选择的权利,努力的找到自己,找到那个真正可以给予自己力量的自己。
好好活着,如果有能力帮助更多人好好活着。
不知道为什么谈到死亡,谈到活着。总感觉话题有些深沉。
但真得衷心祝福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因为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时,每一天都会过得充实,快乐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