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仨》

作者: 滨海泛舟2013 | 来源:发表于2017-09-22 13:56 被阅读51次

读了这部作品,真的是有一种异样的滋味在心头。想提笔写一写感受,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似乎看完了这部作品,对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并没有造成冲击,没有什么精彩的情节深深地印刻在脑海当中。细细品来,总觉得就像喝下了一杯泉水,虽然没有滋味,但是却能感觉到它流入到身体的各个地方,留到心里,留到眼眶当中.

这部作品是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完成的。此时她的孩子圆圆,她的爱人钱钟书先后离他而去。也许是杨绛看到了时间的尽头,所以在此时完成了这些文字,以此纪念三个人的平淡而又相亲相爱的一生。杨绛梳理了一生的经历和与各个时代的纠葛,以一种最为朴素的文字和语言将这些经历记叙下来。

步入老年之后那种恬静、简单和缓慢的生活节奏。

杨绛、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孩子圆圆之间尚存着些微的不同。圆圆作为他们的孩子,虽然此时年纪也已经不小了,但是在他们的身边,永远还是有着孩子那种活波和可爱。这一点,让他们的生活仍旧显得颇有意思,而不是日暮那样的昏暗。而钱钟书是一位慈父,富有感情,但是仍旧透露着男人的刚毅。而杨绛本人似乎是这个家庭的容器。因为有了她,才有了“我们仨”。

亲人的相继离去。

圆圆和钱钟书是相继离开杨绛的。书中的描写,似乎没有特意用重墨去渲染痛苦的情节,而是在梦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当中,将分离自然地写了出来。这可能是老人才有的感情的表达方式,对于亲人的离去,已经不再是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而是对时间的恐惧和对失去的恐惧,但是她明白,这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静静的等待,看着身边的人,或者是自己离开。所做的,就是陪在他们身边,走完最后的旅程。

尤其书中写到两个老人似乎都看到了圆圆回来看往他们了,他们的反应只是让圆圆回去。这一幕,我被感动了。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之肉,怎能平静的对待孩子的离去?两位老人的态度并非不尽人情,他们也痛,也流泪,但是同样站在生命的尽头,在他们眼里,生死已经不是问题了,只是时间和归宿。

那些的经历。

书中记述了杨绛与钱钟书在国外求学以及相识、相知、相恋,之后有了孩子以及与钱钟书家庭的融合。之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段的记述当中,我们几乎看到的都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以及杨绛对钱钟书有趣的性格细微的观察。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我们似乎也没有看到由于受到不公平待遇所带来的抱怨,将本来难以忍受的对待通过简单、有趣的文字一笔带过。

从中,可以看到杨绛对自己丈夫的爱恋,和对自己女儿的疼爱。因为爱,才记得起,因为爱得深,记住的才是那些琐碎的小事。也需是经历的多了,知道了更多的人生的意义和本质,所以杨绛对运动中的遭遇也已经没有了愤恨,那些都是经历,使人生增加深度的经历。

读完了《我们仨》,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家人能够团圆在一起,享受着你我之间的喜悦、生气、快乐、悲伤,似乎更加有意义,到了我们老的时候,能够回忆起一幕幕小事,让自己享受,让自己的家人分享,这才是意义吧。生命的尽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了尽头往回看,一片空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杨绛《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kf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