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读这么多书没啥用?

有朋友告诉我他很爱学习,家里藏的书可以开个迷你图书馆了。我问他:“你就告诉我对你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影响吧,解决你目前的问题吗?”
“以后总会有用的!”他说道。
可能他觉得我功利,但我觉得他根本没想过为什么学、要学什么。
我曾经也是囤书族,买了很多书我感觉什么都值得学,最后发现什么都学不好,要说好可能就是他人的赞赏“哇塞,你这么好学,这么爱学习啊”。
只是看起来很爱学习的样子...
后来我发现这是观念上和方法出了问题。
认知效率大于阅读时间
在过去70/80那个知识匮乏年代,学一点肯定比不学好。国内学英语几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几个月就能交流了为什么?
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真正核心要点的不是学多少而是认知效率。何况互联网的世界你想学什么百度什么都有了,不怕信息不够多就怕你看不完。
信息无处不渗透我们的生活,看看微信和朋友圈经常发的干货,比如演说能力的秘密、个人塑造、企业决策危机最好的办法等,这些东西听着有道理但太宽泛了。就说个决策方法,我们先不说真实性和出于宣传的目的就算是真的,但这些所谓的干货几乎都是把一些笼统的问题用似乎完美的经验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每个公司出现经营问题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如果真的看书都能这么简单做决策那就不需要讨论和找策划了。读书仅仅是当下和过去的经验,一切还是以实际情况来根据自身需求借鉴学习看待,倘若看完几本书什么都没有只有吹吹牛那还不如看连续剧生动。
一本书里哪怕有一句话改变了我影响了我,我都觉得这是值得的,读书是一个手段。而不能把读书当目的。即便读书解决不了问题至少能给自己一些正确的方向和参考。
该怎么读
首先给要看的书定位,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读书基本上就这三大功能: 娱乐、实用、心智。
读一辈子报纸,也并不会增加学习力,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阅读目标。
娱乐消遣类:小说、笑话、故事、段子、传说...主要是放松和消磨时间
认知性阅读:经典和提高心智的书籍为主,这类读懂比较难,随着年龄和认识层面的变化、阶段慢慢也会看懂。
知识性阅读: 行业论坛、大量专业书籍
选书
当区分目的后就开始选书吧,选书可以先看书评,看看人家怎么说,比如畅销书排行和豆瓣的评论。然后找到适合的书,如果有条件可以把同一个主题的书多买些来阅读,相当于不同的老师一起给你讲这个问题,这样你的思维层面就会打开很多,对知识的认识也将更加清晰,也会知道哪些书是好书。
看书
拿到书后看看目录,过一遍书的框架。序和目录。带着问题直接切入要读的章节,想系统学习可以从目录开始看。把书当字典用。
带着以下目的去阅读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主要功效是什么?
联系当下的自己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总结一下
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阅读后改变自己才有价值,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抱怨看了很多书没用是因为把看书本身看作种结果没有应用于生活,所以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性,不是成为图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