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 一个不完美的英雄
每读项羽,心里总会涌起一阵痛。这种痛,似曾相识。仿佛认识一个傻小伙子,他实诚得可爱,又有许多人性的弱点。他的人生里遇到一些难事,他越不过去了,哭了,于是,你也会为他恸哭。
项羽,哪里适合做一个帝王?政治斗争,云波诡谲,处处是阴谋秘计,处处是陷阱。有时,好好的一个人,会渐渐变得陌生,令人想不起他最初的模样。多少人为了权利,为了巩固帝位,不惜恩将仇报,甚至手足相残,令人齿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的就是曹丕做了皇帝后,让弟弟曹植于七步之内作诗,如果作不出,就下令处死。想当初,做黄毛小儿时兄弟俩也该有嬉戏玩耍的无邪时光吧。人性在争夺权力和追逐欲望的歧途中给生生地扭曲了。
项羽,真的不应该卷进那样的权力纷争之中。按司马迁写的《史记·项羽本纪》来看,他是一个直肠子。说话如竹筒里倒豆子,有什么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他习惯于简单地对待人和事,没有弯弯肠子。到他面前来的人,与他把盏言欢,即便本为敌人,他也会打心底里放松谨惕,以他心比我心,化干戈为玉帛,如对待刘邦。若能豪饮,那简直要奉为壮士、知己,如对待樊哙。他固然有些傲气,从鸿门宴的座次来看,项羽“东向坐”,而让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为侍从的座位。说明他骨子里压根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势力相差悬殊。对方根本构不成威胁。所以项羽无意于与刘邦树敌。他一生的戎马生涯,又加上在率兵作战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于是练就了这样的目下无尘,练就了这样的粗肝壮胆。当刘邦说出一番谎话和甜言蜜语来拉拢关系、掩盖野心时,项羽马上推心置腹,“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他一厢情愿地坦诚相见,正中刘邦下怀。如同寓言故事中的乌鸦和狐狸,乌鸦听信了狐狸的甜言蜜语,开口唱歌,正中了狐狸设的圈套,肥肉被狐狸叼走了。只是项羽的代价太大了,失了江山,失了美人,失了名驹,白白断送了性命。正所谓“我自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对敌人仁弱,就是对自己残忍与不负责任。就像农夫和蛇的故事。
世事如网,人心如蟒。哪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殊不知,他就步入陷阱,四面楚歌,英雄末路了。
虽说刘项斗争中,刘邦赚了个盆满钵满,可是总难赢得诗人的口碑。李清照作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对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选择乌江自刎是持激赏态度的。她又在《乌江》一诗中写道,“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为项羽不肯渡江而扼腕叹息,显然也是站在项羽这一边的。
而刘邦呢?历史上记载,刘邦在逃命途中,为减轻车子重量,加快行驶速度,而三次把两个亲生儿女推于车下。无论说什么他胸怀天下,心中只有大家而无小家,也掩盖不了令人齿冷的事实,那就是——他少了人性该有的温度。
再说项羽。
他该是做一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将军就好。打起仗来,指挥若定,令敌人闻风丧胆。收起兵器,他还是一名侠骨柔肠的伟丈夫。从战场上归来,汇报了战功战况后,就兴兴地带了战场上的一束黄花递给美人虞氏,只为博美人拈花一笑,颠倒众生。
他该是做一个乡土里实诚的壮小伙就好。他力气大,筋骨强健,所以粗活重活就包揽了去。赢得乡里四邻赞赏,父母双亲欣慰,妻子儿女欢欣。
我还常常想,项羽哪怕是当个农夫也好。和妻子虞氏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儿孙绕膝,那也能成就一派田园和乐美景。
可偏偏,他生在那个战乱年代,偏偏他又要弄个西楚霸王当当,偏偏他又要争一个天下,偏偏他的对手是诡计多端的刘邦。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项羽真不该趟权力那趟浑水!
他没有死于兵败,却于虞姬死后自刎,可见其用情至深!相比之下,刘邦就显得猥琐多了。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项羽永远活在许多人心目中。他是一个不完美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