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不停地运转着,思考与处理信息,发布指令调动全身运动效应器,大概就是你的主要功能。就算在睡眠状态,心脏不停你就不会停,不过有时也会出现非现实场景,误传误报,辟如梦境……
从个体脱离母体开始,你便开始独立运转,在有意识无意识下调节生命体征的正常。四至六个月的加码完善,你便可以感知到断涯和深度。渐渐地,你开启记忆功能,由瞬时、短时到长时三种模式切换。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场,原料是各种刺激与感知觉。
随年龄增长,肌体的成长,你也走向成熟。也如生命阶段一样经历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到成年期各项表征达到峰值,然后经过较长时期(二十年左右)的平稳发展后,会逐渐呈下降趋势发展。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分析思维变慢,反应开始迟缓等。
但信息接受,加工反应传递,产生情绪情感,协调全身机制,维持生命体征,是不会变的。仅对个体而言,你基本上就是这样。
然而,在社会化群体中,你难免太单一,功能发挥和效能体现都较有限。毕竟你的触感范围和所在空间是有限的,在与群体产生联系,发生信息交换后,你的触感获得延伸和扩展,通过无数的联系扩大,你的感知范围几乎变得“无限大”,也可能深入到无限细微的领域。总之,大至宇宙,微至量子,你几乎都涉入。
借助于电脑芯片和网络,你的功能更是“如虎添翼”,因此而使计算速度产生了指数级提高,信息加工和处理量更是惊到你自己。然而不知何时,你忘记了这一切原本都出自于你——思维机能。半导体微电子技术,电磁波的运用,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但凡人类想要探索发掘的方方面面,哪怕是对于睡梦的破译,都不例外!
只是,尽管对微电子技术和无级电波这个技术运用到如此地步,还是有一个问题尚待解决——情绪情感的辨识与复制。这个是电子技术未突破的领域,当然,方法或许指日可待。
有一个小小的假设,如果某一天清晨醒来,不是被闹钟唤醒,也非生物钟使然,而是一个声音,从另一个大脑传来的声音,甜甜地叫一声,比公鸡的啼鸣更美妙动人,比小鸟的歌声更加婉转动听,并且,最主要的是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于耳朵接受到的音频振动,而是另一个大脑发出的信息“六点,起床,十分钟后在太阳石早餐厅共同进餐,约定。”这是一个脉冲信号,直入听觉神经中枢,但绝没经过耳蜗和听小骨,没有刺激。你发指令,睁眼起床,上厕所,洗漱,赶紧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脑际信息交换不借助介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均可传递并交换,且高效保密性更高,发完无痕迹!编码是唯一的,而信息可以复发复收。
一个闪念,到另一个大脑里进行加工,再传到另一个大脑里组合,一个模型就产生,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工厂生产系统,一个自动净水,加热,泡茶,分装的茶器就会生产出来!这个个例只是引子而已!
思维交换机把大脑连接,让信息在脑际传递,整合,加工,到机器只是生产和物流,这才是预期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