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读《中庸》。
仁义道德,应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品性与慈善。具备了仁义道德,应该才是一个本分的中国人,才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两千年前的孔子时代,社会缺少了仁义道德,所以才有了孔子的大力倡导与激励宣扬,历史的车轮滚滚的前行,时至今日,我们在个人修为与养性上,当年的局面未有改变,最近几年似乎有愈来愈甚的趋势。
虽是自小听从父母老师教诲,做一个善良的人,怎样的人才是善良的人。如果要想给善良赋予一个定义的话,我想应该是具备仁义道道的精神,才能算一个善良的人。
但什么是仁义那,我今天在《中庸》中寻找熟稔但却又陌生的仁义内涵。

《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给仁下的定义是“人也”。用一个字来定义一个字,用一个字来诠释一个字,足够的精炼、简练。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简,从而导致一些死读书的文人雅士们,产生一些疑惑以至于曲解。
何为仁,仁字可以拆分为“二人”言外之意,不具备仁,亦是不能称之为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往中才能显现出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相互的毁谤与争执;多一些相互的包容,少一些相互的陷害与诬陷;多一些公心,少一些自私心。正如我们小时候接受的父母叮嘱: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但我们长大了之后发现,损己利人的事情,我们也很难做出来。所以,我们要多做利己利人的事情,这就是近乎“仁”了。
孔子具有朴素的实事求是,他承认情感的远近亲疏。“亲亲为大”就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爱人”与其他学派“爱人”差异。墨子提倡“兼相亲,交相爱”;圣经提倡“博爱”;佛教提倡“爱众生”。除了儒家学派之外,其它教派都是倡导一种爱无等差,万爱如一。这种看似高尚,其实是对人本性天然的一种抹杀或者湮灭。
与父母兄弟朋友之间的爱,会是一样的吗?你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会产生和父母一样的爱吗?走向现实的道理,才是真实的;出自现实的提炼,道义才能携带着人情味与真情的温暖。
孔子的儒学便是承认爱是有差别,有层次,有先后的。“亲亲为大”,第一个“亲”是动词,亲近,亲爱之意。孔子教育我们,亲亲为大,首先要敬爱自己的父母,亲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是友爱自己的兄弟,叫“友于兄弟”;其后是才是爱自己的朋友,讲这种爱更加的延伸,拓展,我们要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泛爱众”。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何为义?义就是宜,也就是适宜,合宜,相宜的意思。合乎大家的心意,让大家都满意,就接近了“义”。一家之人,尚有不同思想与想法,何况社会团体乎?怎可能让自己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满意?是否教导我们做“老好人”“是是是先生”?
一切事情都是要有限度的,不可无边际的去延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句话就是给上面两句圈定了限度,“亲我亲而及人之亲”,推己及人,但要“亲亲之杀”。杀,就是“煞”,要煞住,这也可结合《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需要达到“知止”的境界。尊贤之等,亦是如此,这里的等是指有差别的平等。
这样我们才算懂得了孔子老人家所要倡导的“仁义”。我们望文生义,自己糊涂的隔离开来理解,也许就走入了一个看不到尽头的胡同,就产生了口口喊着“仁义”的假仁义。
经,是好经,就看你怎么读,怎么念。我慢慢找到了《中庸》的一些滋味,慢慢回味自己读书心得,一丝平静中的淡淡清欢,缓缓升起。
静心读书,反求诸己,让我们活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清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