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精简。
都说中国人竞争的厉害,我不由的想放眼世界去看看,无意中想看看美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看了记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今天又看完《美国人的性格》,才发现美国人才是是真正最卷的人,已经刻在基因里,不惊人不罢休。
美国人的性格,就像一部充满起伏的电影,既有令人振奋的奋斗情节,也有让人纠结的矛盾冲突。费孝通先生的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美国人的性格特质。
攀登精神:美国性格的核心
美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攀登精神”。他们相信,人生不是一场注定的剧本,而是一场靠自己努力书写的冒险。这种精神源自美国的历史——那些早期移民,背井离乡来到这片新大陆,面对荒芜的土地,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开拓。他们不相信命运,不相信社会地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坚信“好汉靠自己,白手起家才是真本事”。
这种攀登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中,美国人总是充满计划性,努力提升自己,抓住每一个机会向上爬。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是想着“下一个目标”。就像一个年轻人,从基层做起,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公司的高管。这种精神也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然而,攀登之路并不轻松。美国人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生怕错过机会,生怕被别人超越。这种压力让他们变得神经衰弱,晚上多梦,白天也常常疑神疑鬼。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未放弃攀登的脚步。
社会结构:梯阶与竞争的舞台
美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架梯子,每个人都在这架梯子上努力攀登。这种社会结构与印度的层次性社会截然不同,它没有固定的等级划分,没有世袭的特权阶层。美国人相信,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观念激励了无数人去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但竞争也带来了问题。在攀登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以物质条件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比如汽车、衣着、住宅等。这种对物质的追求,让美国社会充满了攀比之风。当一个人爬到最高层时,却发现除了纪录之外,内心反而感到空虚。这种矛盾让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攀登的终点到底是什么?
家庭观念:爱的专一与竞争的延续
在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充满条件的。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不能落后于人。这种观念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而不是超越自己。而美国父母则更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竞争能力。
这种家庭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攀登精神。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父母会为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但同时也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激发了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面对竞争。
道德困境:清教精神与现实的冲突
美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着清教徒的精神,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会根据人的行为给予奖惩。这种信仰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将物质成功与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衣食丰裕的人是好人,而好人也必然会衣食丰裕。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人们去努力工作,去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然而,这种观念也带来了道德上的困境。在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也并非所有贫穷的人都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这种信仰让美国人在面对现实中的不公与矛盾时,陷入了困惑与迷茫。他们在战争中以“光明”去征服“黑暗”,但在胜利之后却发现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并没有得到满足。
此外,美国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问题,这更是对美国道德体系的极大挑战。尽管美国强调平等竞争,但在现实中,黑人等少数族裔却面临着种种不平等的待遇。这种黑白双重标准,如同一个毒刺,深深扎在了美国道德体系的中心。美国人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同时,却无法摆脱种族偏见的束缚,这使得他们在道德上无法做到完整,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结语:攀登中的美国人
美国人的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攀登精神是他们性格的核心,但这种精神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他们在攀登中不断追求成功,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他们在竞争中强调公平,却忽视了现实中的不平等;他们在家庭中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却也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期望;他们在信仰中追求道德的完美,却在现实中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这种性格塑造了美国社会的繁荣与活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美国人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不断地攀登、不断地探索,试图寻找自己的方向。他们的性格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与弱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