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人聊过后,一些比如“工作里学的比学校学的多多了”,“风口上猪都能飞”等老话又浮现在我心头。套上别人的惨痛经历后,这些轻飘飘的话显得特别沉重。现在来记录一下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
1.学习上瘾
其实这个话题我在之前也提过。学习,读书这些活动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比较积极的活动,但这样的行为一旦超过其本来的目的,就成了一种“软瘾”。它的本质在于满足了表面的欲望,却阻碍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每天早上,我干的第一件事一般是看一会儿书,而不是看微信。看书(对我来说)不紧急也不重要,却被我下意识排在了一天里最重要的部分。我今天有意停止了这个行为,因为我想起了一件朋友的事。
去年时候,我听一位朋友讲述了自己二战(第二次考研)失败的事。毕业后的两年,她一直在家里用功学习,压力很大。等没有录取的消息下来后,她觉得整个人都崩溃了。在她的话里,我听出她其实之前也觉得以自己的成绩很大可能性考不上,也知道自己毫无实习经验的白板简历是一个劣势,但她在没录取这件事发生后才彻底爆发了内心的痛苦。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要躲在考研里逃避工作。”学习总是有益的吗?在某些生命的节点,会有比学习优先级更高的事,但人可能会因为压力太大,而用这样一个“没错”的行为替代该做的事。前段时间我爸妈让我开始投简历,我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我应该刷一些题再投。我爸就讲他年轻时候也是觉得,需要准备更充足,才能进行下一步,但这个“准备充足”是个伪命题。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可以算是准备充足的。我当时信誓旦旦的说,我这件事可以在某个时间点完成,完成了我就可以去投简历,绝对不会重蹈覆辙。
我的爸妈眼里我很傻,这两件事可以并行,但我却坚持分出一个先后,只有到某个时间点再去投。我爸爸很着急说,很多好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错过了可能就碰不到了,我现在去投也没损失什么。我当时的希望是我把算法的一些核心题目记住,这样就有一些信心了。但最近做是做完了,虽然心里依旧觉得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去投简历,也开始想办法面对了。
我其实也自己思考了我为什么会那么做。在达到我制定的时间点时,我还是我,可我的压力却陡然大了几倍。在别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叫做逃避面试,逃避工作,但对我来说是给面对不安和压力设置一个缓冲区,让这些压力渐渐地增加。我当然理性地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我很明白为什么人们喜欢去设立一个时间点,比如“毕业了再考虑找工作”。
这么做确实非常不好,而且一旦有了一个挑不出错的行为,别人就很难硬气说你这么做不对。比如我说我去准备面试,我爸妈也无可奈何;我那个朋友说自己要考研,她父母也对她无可奈何。但这件事确实不该这样的。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件事对我是有意义的,虽然我还无法百分之百按照自己的意志调节情绪,但因为在那个时间点之前有一段缓冲,所以我可以预测和控制自己接下来的行为。这种掌控生活的感受,让我感觉我有一些能力完成一些事,不至于压力冲垮。熟悉新的生活阶段和任务需要时间,我该允许自己喘口气。
2.准备好是不存在的
我那个二战的朋友对我说全国每年有将近1000万大学生,每年有460多万人考研,而研究生招生名额不到100万人。我核算了一下大多数人都考不上。我那个朋友就陷在一种困境里,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准备过工作,没有了应届生身份,又遇上了“最难应届季”。我联想一点我自己的事,我在上学的时候会有一种假设,好像在毕业前,都可以按部就班的学习,找工作是拿到毕业证之后的事。结果我也是在一种惶恐和压力里,随随便便找了份工作,后来的发展就从此收到限制。
有的人会说考研时候就像回到了高中,忙碌但安心。我想到,高中的时候,有统一的方向,统一的节奏,按照老师的指导一步一步来就可以。等到了大学,寻找方向本身就成为一件重要的事。
前几天约了一个校友聊职业规划,他说我现在一定要去工作,或者做项目,开源的也好。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我也表达了一下我觉得我还没准备好。他说你现在觉得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经验不足,于是想着等有了经验再去。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你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做出项目作品,一边找实习。因为这样齐头并进,找到实习的机率是越来越高的,最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往前走,时间没有被浪费。
这样的话我爸妈也说过。现在也过了我给父母答应的时间点,我也在一直想着调整我的节奏。我从前犯下的错,也就是没有在毕业前开始找工作。我当时总觉得后面还有时间,结果不论准备到什么程度,总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这位校友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那段时间其实算是被“浪费”了。如果我从现在开始准备面试,不论有没有通过,也一直在积累经验,总比到最后再开始要多积累经验,成功率也越高。
招聘每年有两个节点:秋招从每年八九月份陆续开始,直到年底。这是各大公司密集招聘的时候。另一个是春招,每年3月份开始,名额相对少一些,主要是各个公司补录一些名额。所以尽量集中在秋招搞定工作。我一面知道这些重要节点,一面又沉浸于自己的节律中。可能还是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吧,为了以后不后悔,现在得努力了。
关于做项目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做项目,可以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学到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做的项目本身就可以作为凭证,证明你掌握了这些能力。最终去应聘的时候,面试官会让你讲自己的项目经验来考察你。在你做的这些项目里面,当你讲出自己的思考,你是怎么发现问题的,怎么分析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亮点,有什么局限。当一个应聘者这样讲一遍项目,他的能力情况对面试官来说就非常清晰了。
3.面试中积累经验
我在别人的分享中听到了一点我没想过的事情。他说把面试当做学习的过程,不仅说磨炼面试技巧,也可以从面试中学到对方公司的业务和运作方式,甚至是一些专业知识。
具体来说学习业务能录,就是思考面试官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面试官的点评,是不是也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可能上一场面试中,面试官给予我们的反馈,会在下一场面试中转换成我们的输出。举个例子,上一场面试效果不太理想,不太理想的原因是面试官指出你当前这个项目有什么不足,那等到下一场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再让你介绍同一个项目作品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可以在最后补充一段。说这个项目其实是我的一个早期作品,当时我的思考存在什么什么不足,你提到的这个不足就是在上一场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反馈给你并且你又加入了自己总结和思考的一些内容。同时在下一场面试中,你也可以说,虽然存在了这些不足,但也是因为这些不足,带来了我的思考,也印证了我的成长,同时督促我去不断的思考。
学习面试技巧就是比如如何从容的去应对压力面,遇到让自己措手不及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随机应变。面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情况有很多,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多面试,多体验,多反思,多总结。
面试同样可以用来了解不同大公司的面试流程和组织架构:比如腾讯的校园招聘,第一面一般是群面,但是也会有个别的部门直接从单面开始。再比如说阿里的校园招聘,一般前两轮是业务面,之后会根据你前两轮业务面的表现,酌情增设总监面和交叉面,最后才到HR面。再比如说字节的校园招聘,虽然允许一次性投递两个志愿,但是两个志愿大家在投递的时候,最好要有一定的差异。不然的话很可能,两个志愿命中到了同一个小部门,这样第一个面试挂掉了也会牵连到第二志愿。大家可以在面试过程中了解加班情况,行业前景等等。
4.选择大于努力
前几天我有个朋友对我感叹,幸好跟着我学了计算机,后来拿pr也很顺利。当时我就在想,人和时代比,特别特别渺小。就像那句话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一人头上就一座山。”前几天我爸也给我讲了他当年的一个错误决策的故事,当时他工作的地方就在一家大公司下层,如果他努力抓住机会,可能就能入职那家大公司,但他没意识到那个决定那么关键。
这几年,我看着一些朋友没有成功拿到身份回国了,其实他们也没有不努力,但专业(不是好找工作的专业),选择,工作,很多地方可能有些不顺,就决定了一个很大的转折。想到这些事,我就很感慨,原来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因素竟然如此简单。可能就是一些偶然,也不在于自己想的多么清楚了,仅仅在于遇到了一个机会,也没有想那么多,就先积极地参与,先多看一看,然后就顺着一条路发展下去了。
一个人真的能够想的很清楚再行动吗?很难。太多的人是因为缺乏信息,还没有足够的阅历,想要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发展路径,其实很不容易。真正可以做到的是先跟进,找到自己周围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源,无论是什么仙多了解,多尝试。
网上有这样一段总结说“职业选择里的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1.信息差是阻碍你发展的主要因素;2.在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应该找到浪潮所在的方向;3.应该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去寻找浪潮,找到合适的信息源;4.在职业选择上,找到大方向后,还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开始逐步深入了解;5.要想投资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增长,首先就是先投资时间和注意力。
有句话说:“增长能力,就是持续做出正确决定。”但人往往缺乏重要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