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超文化》:跟着哲学家学文化批判

《超文化》:跟着哲学家学文化批判

作者: 思衣谷 | 来源:发表于2023-01-09 12:02 被阅读0次

《超文化》:跟着哲学家学文化批判

                                                  思衣谷

哲学这东西就是应该让人发人深思的。而最近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由弗莱堡大学博士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著作的《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就让我们跟着哲学家学文化批判。这书提到了一个超文化概念,而这哲学定义上,所谓超文化是指:一种主观设想出来的,试图排除各民族的价值标准、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等的影响的文化。

这书是由20篇(另外加注释、附录作者著作年谱)哲学随笔组成的佳作。其中在第一篇哲学随笔《穿夏威夷衫的游客》中,虽然只是寥寥数句,但却十分巧妙道出一种超文化性的最大特质,那就是排除原有的文化影响。我们知道穿夏威夷衫的游客是自由的,但穿其他文化元素的衣服也是可以代表一种自由的,因此只有不应该单一的,同质化的,作者就以独特的目光道出了超文化的现象,首先他是批判性的,与众不同的,其次那就是发现某一文化特质以外的东西。

而在第二篇《文化为家》,是笔者读之比较震撼的,那就是评判了“保持欧洲民族对亚洲民族的领先地位。”的观念。一路我们都是认为欧洲文化是强于其他文化的,于是作者一开始就列出了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中,作者就说到了黑格尔强调纯粹的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家园,而希腊文化一直是有着人类璀璨的历史文化,因此欧洲欧文化因此产生了一种自足性。作者首先引出黑格尔的理论,然后加以有理有据进行批判,于是认为黑格尔的欧洲文化的家园性,和自足性是僵化的,于是作者就借用了赫尔德的《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的“善以千种形态散落在这世间。”引出了欧洲文化并未纯粹的,而是一个“杂种”,换言之就是欧洲文化是具有世界性的。

而在第三篇《超文本和超文化》的含义讲解上,作者就以忽必烈的避暑行宫的建设,以及他毕生的事迹,去说明了如忽必烈的事迹,就是文化的再神学化、再神话化和再国家化是反对世界性超文化化的常用语。此外,如此也阐明了超文化意味着更多文化。忽必烈缔造的元朝就是很好的多文化形象。

此外,作者在《融合食物》一文中,就以世界的融合食物,去说明了也是一种超文化的形象。一般刻板传统观念,会以美国的饮食文化中,就是“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化”的。而作者就是通过实例去批判了这种偏见的文化,而是从客观分析的角度去说明了由美国的融合食物文化去说明超文化的现象。如作者说到:“西方现代餐饮也是经常引入亚洲美食元素......来自美国的不只麦当劳,还有融合食物或者融合料理。这是一种混合菜肴,应用了超文化下的多种香料、食材和烹饪方式......超料理创造了一种多样性,一种在一味保持地方菜肴纯正性的情况无法产生的多样性。因此,全球化和多样性并不相互排斥。”笔者读之后,就是通过融合食物的创新和多样性,而说明了这种超文化的现象。

而在《杂交文化》一文,作者也引用了霍米巴巴的杂交性是只自我中已然存在着他者的陌生声音。其杂交性也表现出了包含了一种颠覆既成统治秩序的力量。这种观念自然就是超文化的表现了,因为这是一种主观设想出来的,试图排除各民族的价值标准、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等的影响的文化。

而在《文化的去光晕化》一文中,作者就也列举了艾柯在《超现实王国之旅》中指责了赫斯特的“抹平过去”“风格混杂”作为批判对象,以此来说明了超文化性让赫斯特的超现实性,即居处和时间在没有光晕的条件下并存,在一种特殊的光亮中显现。作者就以赫斯特的风格混搭和补丁与超文化的“与的逻辑”有相似之处。另外作者为了更直观和立体地表现这两种相似性,就也列举了赫斯特上都城堡和迪士尼的旅游景观是很相称的。

而在《朝圣者与旅行者》一文中,作者也以朝圣者和旅行者的区别,去说明了旅行者是很有超文化属性的。首先,作者说明了朝圣者是前现代形象,也说明了现代朝圣是项目性生活,是“定向、确定和可预测且可靠的”也是“紧迫。黑暗绵延、等待光明”的,但旅行者是自由的,没有渴望和恐惧的。因此旅行者才具备一种超文化基因,因此作者也说超文化旅行者在向文化观光敞开了大门。因此,超文化旅行者对文化的体验是文化—旅行,自然也是只有的,没有目的性的,多么美妙啊。

而在《文化间性、多元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一文中,作者就说明了超文化性与文化间性、多元文化性和跨文化性是有区别的。其中比较有挑战性的说法,就说作者认为具有超文化属性的东亚文化缺少内在性、因此可以被渗透,被打开,即对新事物更强烈的趋近。东亚文化不是内在回忆或者记忆文化,说明了超文化与文化间性的区别。另外超文化性并不一定以多元文化性文前提。而作者也说到“超文化从不同的表象、符号等获得全部动能,而跨文化性恰恰不具备这话总维度的超”,因此说明了超文化与跨文化性的不同。

而在《友善的文化》一文中,就说到了作者对反讽、礼貌和宽容的“批判”论述,而体现超文化的特点应该是友善,因为“在超文化的马赛克宇宙中,友善是发挥着调解的作用。使不同者并置的空间变得宜居。友善因为具有远远超出宽容的开放性而有能力实现窗口化。而在《漫游者》也说明尼采作为漫游者,也只是朝圣者,因此不知道超文化的存在。因为他的路是“苦路”而因此没有超文化属性。为读者解答了为何作为漫游者的尼采为何不具有超文化属性。

作者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因为这文章是有着短悍、犀利的文风的,而作者也通过大量文化批判,通过对比的论证手法,非常清晰地深察细微地突出了超文化的现象。正如《杂志》说“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你被鞭策了吗,你认识了超文化现象了吗,你学会文化批判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文化》:跟着哲学家学文化批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wp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