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对低龄学生家长们的灵魂之问吧?
怎一个“灿烂”了得?
尤其是在小朋友假期余额已不足的此时。
一到假期,家里那台“碎钞机”就自动加速,外出旅游是重要的碎钞方式,之一。
不知何时起,一到各种假期大家一窝蜂出去旅游成了新时尚。令人嘬牙花子的是,这新时尚还迅速形成了一串“鄙视链”:国外游的瞧不起国内游的,国外游欧美的瞧不上游新马泰的,国内游港澳台的瞧不上游江浙的,游江浙的又瞧不上游yn的……
哈哈哈哈哈
这么一串“鄙视”下来,又有人发话了:穷人都出国游了,土豪才敢国内游——据说这是基于消费水平和性价比给出的说法,据说旅游旺季国内好点的酒店价格翻几番都是很普遍的,消费高得让人咂舌——但无论如何,这句一下子把前面的一串“鄙视链”又倒过来了,总算扯平了。
于是,不管游哪里,怎么游,就一点:烧钱买开心——当然,一不留神,买到闹心、累心也是常有的事儿——烧完钱回来,心里就会踏实一阵子,因为要赶紧继续搬砖挣钱以便下次更坦然、更有底气地出去嗨啊!
呃,钱确实重要
远方对人的诱惑,始终华丽丽地在那里摆着,比诗的力量大多了。
其实,对孩子来说,在哪里都是玩儿。只要是父母陪着玩儿,随便一堆沙,对ta来说就可以是马尔代夫;只要有片水,他就可以当作爱琴海。
不同的,还是大人的感受和看法。
很多时候,实在是大人想逃离工作生活的重压,暂时抽离冷酷烦闷的现实,出去透透气、看看世界,变换一下996、007或“白+黑”、5+2的生活节奏,给自己一点勇敢面对接下来日日苟且的勇气。
于是,趁着孩子的假期,趁着不用天天操心作业、课外班的空当,趁着还有到处走走看看的体力,把自己小心攒下的年假“挥霍”掉,营造一种“我终于可以心疼下自己”的感觉。
扎心了,有木有?
一趟玩儿下来,很多时候会觉得:这怎么比搬砖还累啊! 各处转场的舟车劳顿,吃所谓的网红食物,住所谓的打卡酒店,各种排队、等候,哪里都是人人人人人,时时处于陌生新鲜刺激中,人终究是会疲累的。
这时,真的会想念家常便饭的美味和睡在自己床上的幸福。
所谓旅行,不过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把那些别人深以为然的日常当做美不胜收的风景和不可思议的存在。
可正因如此,我们在过客与土著的角色转换里,视角、思维都变得不同,一些固有定势逐渐松动,一些偏见慢慢消弥,而后,遇见更好的自己。
看着日渐长大的孩子,或许,我们更应该问自己的是:
假期里,孩子陪你去哪儿玩儿了?
扫码关注,可最快看到每日更新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