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哲思简书电影
波伏娃:自由还是唯一?

波伏娃:自由还是唯一?

作者: 涂涂tyf | 来源:发表于2017-07-01 20:01 被阅读314次
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

这部电影的片名确实满足了大众的窥视和好奇,可实际上就是波伏娃与萨特及其“小团体”的故事,跨度约二十年。从他们二人入选哲学教师相识开始。这也许就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小团体:萨特,波伏娃,加缪…

当年看《存在与虚无》时,看得云里雾里的,不尽明白;最近看《第二性》,却是格外认同和清晰。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作为波伏娃的传记和爱情故事来看的。第二次再看,却看到对灵魂的爱,看到一个女权主义者用自己的一生来坚守独立,两个人用自由承诺在写作和思想上的升华,最终携手在创作的高度上。

当然,萨特是这个小团体的主导者和经济来源,他继承了遗产,也有较高的名望。波伏娃却要在女性大都不外出工作的时代,自己出去工作,还要补贴给母亲,而父亲也是赋闲在家。萨特的创作来自抛开社会成见,跟不同女人的爱情激发的灵感,大胆的尝试致幻药研究幻觉,依靠自己的自由、体验和兴趣在心理学、哲学、文学领域取了高的成就。

波伏娃确实艰难地走在时代、男人群体里,最后却声名狼藉被开除。一辈子没有婚姻没有孩子,跟一个处处“沾花惹草”的人奠定了爱情契约,去美国交流的时候还被人将此称为“浪漫”。

萨特和波伏娃

从波伏娃出场,这个女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坚硬”。如果说女人的特质是柔软、温柔,那么坚硬刚强应该更是男人的特质。波伏娃却被父亲称为“长了一个男人的脑袋”,也许这些就是波伏娃在那个年代的不同吧。当然,她对女性生存的反思与觉悟,也是基于自己母亲和一个好友的遭遇。

她总说母亲是父亲的“仆人”,父亲看报,母亲永远在缝缝补补。总是隐忍,没有自由也没有地位。而自己的一个好友,突然退学了,听从家里的安排去嫁人。可不知对方竟然是个智障,片中第二次见的时候就解救消愁,等到第三次见的时候,好友已经结束了生命。这个年轻、美好生命的逝去刺激了她。她公然对好友的母亲说,“这是谋杀”。所以,她决定要走独立的路,不嫁人,也就意味着“不做男人的仆人”。

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相信任何男人都会避而远之。而萨特却也“另类”。从图书馆相遇就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欣赏,然后锲而不舍的表示亲近,对其才华的肯定。两个人的相遇真的很奇妙。就像有人说的,找对象就是找自己。对象必然像自己,只有羽毛一样的鸟才会在一起飞。他们两个人还是很像的。在影片中,萨特就像能看到一个人的灵魂似的,就笃信波伏娃的才华,也从心底和行动上都作出支持。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难用爱情来形容。

从亲密开始,萨特就提出了自己的爱情契约,他说,作为作家,他需要新鲜的爱情来寻找灵感,需要不同的体验来刺激自己的创作,所以不希望自己的自由被束缚,不能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陷入爱情的波伏娃有些许迟疑的。但她还是以同样的要求答应了这个契约。这就是她一贯对公平的要求。但是,爱情本来就有排他的成分,对女人来说尤其不易。所以,这个要求也不算多么公平。

没有结婚的波伏娃,在课堂上总被学生称为“老女人”,好像不结婚的女人就是“变态”一样,还总是伴随着刁难。也有女生走入她的生活,所以,她的私生活里也就有了那么几个女人的存在。

她在爱情里的“排他”表现在了对男性上。对女性的接受,也是内心叛逆的一种尝试。萨特则不然,身边的女人一个接一个,每一个都爱,甚至还“恋上”了波伏娃的一个女伴。在其他女人的爱情里表现得像个孩子,得不到就很忧愁。而波伏娃都成全了他。

但如果说,对萨特而言,与其他人的经历都是他创作所需要的,那么也就是工具性的了。即便最后一位,他都动了要结婚的念头。对波伏娃而言,她是在坚守一份欣赏、信任、依靠和爱情,但因为无关婚姻,所以她也就强忍了自己的嫉妒,顺应了女人的追求。

期间有伤心,后来也有失望,但正如母亲所说的,“一开始不看好这段关系,但是一段关系既然都经过了10年之久,那也是真的了。”萨特对她在创作和生活上都是支持的,他们两个人的相处上升到了灵魂层面。即便没有婚姻,最后也葬到了一起。萨特也说,无论在外面如何,最后他都选择回到这里了。

这样的契约对一个女人来说真的很难。在波伏娃的生活中,后面也出现了一个让她想步入婚姻的人,那个人从美国追到法国,却看到波伏娃和萨特的无法隔断的信任和联系而退出了。而那个人,才让波伏娃感觉到自己曾是一个男人生命中的唯一。但她还是拒绝和放弃了。

中间她也犹豫了,想放弃自己“不婚”的坚持,因为与萨特的关系不是正常女人能坚守的,最终还是被萨特劝服,“婚姻既然是一个陷阱,你又为何要浪费自己的才华呢”。

所以,最终波伏娃虽然跟萨特葬在了一起,手上却戴着那个男人送的戒指。

对萨特而言,波伏娃是女人,也不全是,倒是伙伴的成份居多,就叫“灵魂伴侣”吧。对波伏娃而言,萨特是爱情的对象,思想伙伴,后来失望爱上了别人,但思想上的依赖、信任却一直持续着。超越了爱情、婚姻的关系或许就是这样的。而女人,却总有对爱情中唯一的向往,就像波伏娃最后手上的戒指一样。

与波伏娃相对的,母亲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得到了自由,她卖掉了家具,想去做个图书管理员,实现儿时的梦想。她说父亲是爱她的,只是也以他的方式在爱而已。或许是真的吧。只是在那之前,一段长长的为爱隐忍的时光又该做何种评价呢?

也许,每个女人都想在爱情里追求自己的唯一存在。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朵玫瑰花,这个世界也不是只有玫瑰花。能唯一的,只有那个灵魂的存在。如果有一个人能懂得,能支持和参与其中,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相关文章

  • 波伏娃:自由还是唯一?

    这部电影的片名确实满足了大众的窥视和好奇,可实际上就是波伏娃与萨特及其“小团体”的故事,跨度约二十年。从他们二人入...

  • 灵魂的伴侣

    西蒙娜·德·波伏娃出生于1908年。波伏娃的外祖父曾是凡尔登银行家,后来遭遇破产和监禁,家道衰落。波伏娃...

  • 波伏娃

    这本《第二性》被誉为“女性必读的《圣经》”,大家熟悉的那句名言“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是后天造就的”,就来自这本书。...

  • 波伏娃

    波伏娃女性女性讲座。想要认识和了解波伏娃最好的途径之一是读她的书,而她的成名作《第二性》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这本书...

  • 波伏娃:爱情成于自由

    本文来自公众号“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波伏娃——一个女人如何独立自由的存在于世,...

  • 诱惑,波伏娃

    女性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达到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

  • 波伏娃经典

    男人的幸运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

  • 谈谈波伏娃

    波伏娃出生于1908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博览群书,具有极强的哲学天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对自我和...

  • 什么是女人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不会寄托在别人身上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到: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

  • 《哲学家波伏娃》~【整理书籍分享1期】

    《哲学家波伏娃》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米歇尔.盖伊(法国),曾长期担任萨特、波伏娃创办《现代》杂志编委会委员。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波伏娃:自由还是唯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eg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