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效信息传递法
只要你想精准传递信息,不管在交流,还是演讲中,有一种通用方法叫「IREP」。这些字母分别代表的含义是,I:Issue(论点)、R:Reason(理由)、E:Example(具体的例子)、 P:Point(结论)。其目的在于:在短时间,内向对方进行准确表达。
关于论点。最好让别人理解你的方法就是:先声夺人。把自己最核心的「思考」和「见解」,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别人在和你沟通时,才会清楚你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以下我们用一个串联性的例子,解释「IREP」,比如,I:我认为将来日本的少子化,将不断加速。这就是观点。
关于理由。观点抛出来后,如果不给一些解释,沟通很难进行下去。所谓解释,简单而言,就是用于回答「为何会有这样的见解」的明确的「理由」。如果观点后面没有跟依据,任凭谁又会信服你的观点呢?对依据而言,有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值得我们注意。如果你的理由不是依据科学研究、事实或群体性经验,而是「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有过实际的经验」,这也不会被当作充分的理由。因为个人经验的说服力,实在太低了。继续R部分的举例,R:由于不婚化和晚婚化等原因,推迟妊娠和拒绝妊娠的比率正在连年上升。这是基于事实的论述。
关于例子。当想法和支撑想法的依据,都变得明确时,接下来就该着眼于例子了。为了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并且更具说服力,例子是最好的法宝。尤其是具备高度客观性的「数据和数值」等,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引起赞同。比如,E: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1974年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7岁,男性为27岁,而到了2000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7岁,男性为28.8岁。
关于结论。最后再次强调结论,对方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思维闭环。比如,P:因此我觉得,今后日本的少子化将进一步加速。
这么一捋,是不是就非常清晰了呢?
② 沟通的3个关键
你听过「帕累托最优法则」吗?没听过的话,不要紧,二八法则总听过吧,它们是一个意思。即对整体而言,80%的部分,是由20%决定的。
同理,面对人际交流中的问题,与其想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如解决其中最主要的20%的问题,那么剩下的80%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作者认为,上述20%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点:
1. 放松。别管是交流还是演讲,大部分人还没开口,就输在了紧张上。血液流向四肢,空白的大脑占领了智商高地。很多人不能意识到自己,会不自觉地把紧张作为交流的前提,尤其对不擅长交流的人而言,哪怕是有人站在他面前,就非常紧张。甚至越是不想紧张,就越会产生反效果。稍微急促的呼吸,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微微颤抖的声音,都是紧张的信号,这些信号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交流感觉,即便你的观点再深刻,内容再厚重,在这种表现的「包装」下,也会威力大减。
2. 准备。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对方有什么知道的必要性吗?作者发现,那些不擅长交流的人,不是说语言上出了问题,只是「准备得不够充分」而已。为什么聊天都有一个过渡期?比如聊天气、聊吃饭,这是因为双方在就某一话题展开前,不自主会给自己一段思考时间,会表达的人都会利用这些时间,做好准备。
3.注意你的音量。交流的基础在于发声,不论是多么好玩的话题,如果对方听不见,或者你的声音太吵,对方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做到清楚、明亮、沉稳等,尽量确保自己的声量适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