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为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曾周游列国。尽管多次遭人白眼,但孔子仍锲而不舍。
在《庄子·达生》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夏天,孔子和弟子们,带着在宋国遭到冷遇的郁闷,又踏上了前往楚国宣传推介的旅程。
这天下午,他们进入楚国地界,走进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里遮天蔽日,空气清新凉爽,偶尔传来几声鸟鸣虫唱,让人顿感舒适许多,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奇景”闯入了孔子的视线。
一位背都弯成了弓形的老头,正站在树下,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竹竿顶端粘着一块粘丸,对着树上的蝉儿“出手如电”。更神奇的是,每当他出手,蝉儿就像被磁铁吸引一样,稳稳地落在他的竹竿上。这场景,简直就像是在表演魔术!
孔子一看,眼睛都亮了,他快步走上前去,对老人说:“哎呀,老先生,您这手艺,简直是‘蝉界捕快’啊!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秘籍,比如‘蝉眼雷达’或者‘心灵感应’啥的?”
老头一听,哈哈大笑着说:“您这可是太高看我了。我这手艺,说白了,就是靠‘专注’二字。您瞧,刚开始的时候,我连两个粘丸都放不稳,竹竿一抖就掉。”
“但我不灰心,天天练,月月练,直到能把五个粘丸稳稳地放在竹竿上不掉下来。这时候,粘蝉对我来说,就跟捡东西一样容易了。”
“而且啊,我粘蝉的时候,心里头除了蝉,啥都没有。我就像一棵树桩,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眼里只有蝉的翅膀。”
“不管周围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人说我是‘蝉痴’,哈哈,我觉得还挺贴切的!”
孔子听完,也忍不住笑了。
他转头对弟子们说:“你们听到了吗?这就是专注的力量啊!”
“老先生虽然被叫做‘蝉痴’,但他凭借着这份专注和毅力,愣是把粘蝉这门手艺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你们跟着我学习也一样,只要用心去学,全神贯注,就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弟子们听了,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而那位老人呢,则继续站在树下,专注地粘着他的蝉儿,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偶尔低头看看孔子和弟子们,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智慧。
这场相遇,让孔子和弟子们领略到了专注的力量。
也让后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脚踏实地、全神贯注地去做,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同时,这也启示我们,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能成为专家;而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成为赢家。
所以,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超越别人,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美好的东西从不轻易获得,成功靠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那份持之以恒的专注和努力!
我们做事情需要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