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里有个概念叫社会标签,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很懒,为了方便区分不同类型的人做的简单粗暴的处理。就像前阵子在朋友圈疯刷的左右先生,部分女生就立即给自己的男朋友打上左右标签。
简而言之,我们每个人在心底里都有个小车间,每天看见形形色色的人的形象都被运输到这个小车间里,然后我们像工厂检验车间的检验员一样,把他们丢到不同的筐子里去——这个是个基佬,这个是个五毛,这个是个直男癌。
粗暴地凝视他人,简单地处置。无视千姿百态的人类,即使我们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质也能被机械地分到不同的标签下。
这有什么意义?
标签泛化来讲也就是一种“用简明的词汇来形容人”的一种行为,可以快速的把人大致分类,用于参考,快速地认识一个人。
一种标签是一个维度,当我们在相亲时,性别、年龄、收入、兴趣爱好等多个维度聚焦起来就可能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
但我们往往见到相亲对象时会觉得货不对板,毕竟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他能被几个冷冰冰的标签就全然概括了,那我们可能是在和山顶洞人约会。
标签分类是人认知事物的本能,是一种主观上选择能使自己理解他人的行为。
在鸡犬相闻的年代就很流行了。但那时一个人可能终其一生也只会与近百人发生交际。
这近百人里不是从小一块儿撒尿和泥的隔壁王二就是意淫了十八年的翠花。我们对他们每个人的生辰八字、喜好性格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然而现在科技突飞猛进、光怪陆离的,单单微信上我们就有几百甚至上千个好友。在这种情况下,别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生辰八字、喜好性格了,我们能把他们线上线下核对清楚是哪个人就很棒了。
就是在我们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的前提下,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却越来越简单粗暴——贴标签。
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却依据自己短暂的人生经验对应地贴出局限的标签开始刻板的交往模式——这个产品跟上次那个一样焉了吧唧的,一定是不可修复品直接压扁重做吧;这个跟上上个一样,看样子只是残次品,送修补区整整还凑合着吧;这个跟上上上个一看就人见人爱,是上等货色。
以上看似高效又环保,实际上却非常的不近人情。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货品。
以至于把人类分成数个群体虽然简化了社交,但也增生了矛盾。社会标签催生的刻板印象就让许多人都感到不爽。
于是难免出现以下对话:
A:卧槽你是基佬,那你一定是一个娘炮!
B:Excuse me??老子一米八八顶天立地,身上肌肉硕大无比,发型圆寸、大花臂,干起架来十个东北大汉都能被我花了!胡子拉碴得可以扎死一只刺猬!你说我娘炮??
或者是:
A:卧槽你这么娘炮,一定是一个基佬!
B:Excuse me??人家从幼儿园就开始泡妞,我睡过的女的可能比你见过的还多,然后你说我是基佬??
这些对话是不是蛮尴尬的,所以大家以后贴标签时要醒醒脑,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现代人。
我们要知道,即使是双胞胎他们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多多少少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世界上没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同一个标签下的一群人他们也是形态各异的。
可当我们在贴标签时,却往往只盯着一个人身上最显著的特征看,由此对这个人整个人生作出判断,而对这个人数十年来生活的种种细节视若无睹。
标签虽然某种程度上能方便我们分类,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是在粗暴地凝视别人,同时被人粗暴地凝视。相信大家并不愿被粗暴地凝视,也厌倦了被贴标签。
身边已经不止一个人受到标签的侵扰。A同学虽然是国防生,但是他放荡不羁向往自由;B同学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她超怕蟑螂,超想要一个高大强壮的男友照顾她;C同学虽然气质阴柔,经常被人怀疑是gay,但他偏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直男。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黑白之间是光彩流动的光谱。我们身边的人也都是多姿多彩的存在。
可是我们总是害怕麻烦,害怕要面对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然后我们选择自欺欺人,用各种各样的标签不断切割,试图找到一个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然而却事与愿违,基于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标签只会不断强化刻板印象,对个体多样化存在越来越苛刻。
当我们真正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是想了解她如江河般流淌的人生,而不是装进贴了标签的瓶子里的死水。如同你对我说:“我喜欢同性。”你是希望我的回答是:“哦,原来你是个同性恋啊。”还是:“那你现在有没有喜欢的人?”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跳出社会标签这个怪圈,拒绝绝对化的标签分类,支持标签分类的主观性。给标签加上无限的前缀无限的再分类,自己为自己代言的人最帅。还有,我实在对不起无法做你的左先生或者右先生,我只是我自己。
文字 着边
编辑 王子
插图 网络
2017.2.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