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的时候院长提了一个命题叫成全别人,这话以前我是极为尊崇的,可慢慢的我发现,当生活掺杂越来越多的利益时,与世无争好像并不能换来一个好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期待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然而事实却往往与我们的期待相反。
我们常在头脑中有一种理想化的认知,就是我们做了多少就应得到相应的回报。例如我勤勤恳恳地做了工作,一旁的小张或许还在睡觉,然而当他跑到领导面前端茶送水后,本应属于我的奖金便发到了他的手上。我相信有无数的朋友经历过这种情况,我们在背后将其称之为拍马屁,然而这类人现在又有了一个滑稽的称号——舔狗。
假如你的身边恰巧也有一位舔狗,并且他顺利地抢走了本该属于你的,你一定气愤不已,并逐渐对脚踏实地或者勤勤恳恳失去信心。那么对应上面的认知:做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回报,显然并不成立了。事实上付出与回报达到一个持平,在生活中也是一种极为理想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收回的往往要小于投入,放到市场中,一件商品本该收益这么多,然而每次进货与出货也总要有所损耗,最后的结果就是——实际收益永远达不到你在心中预期的,你希望它达到的完美价值。
当然还有一种状态,那就是惊喜,我们总是期待在生活中付出不经意的投资,以期待在某个时刻,在你需要它出现的时候,它恰巧就作为惊喜迸现出来,例如在上小学的时候,我每次没有做作业,就会在心中充满了老师正好会忘了查作业的美好期待。然而残酷的是,老师没有一次不是亲手翻了我的作业本。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因为每个人在自身目标没有达到时,都会期待惊喜的出现,以填平距离目标达成那一截浅浅的沟壑。
所以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这是一个难以达成的命题,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命题。为了达成这个命题我们会做很多,默默地帮助别人以期在自己落难的时候别人也能伸一把援手,现实却是别人的转身离开。我们在别人休息或是学习时小心翼翼怕打扰了他们的投入,然而在你静静看书的时候,换来的还是她们旁若无人的高声叫嚷。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个说法:默默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有了评选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支持。确实没有人会去反对这样的同学,不过最终得到奖项的,仍然是那些和老师混得好的同学。象牙塔是如此,利益交织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想要以成全别人的方式成全自己,太难实现,纵是有,也只得归于“惊喜”之列,让极少的人获得,让更多的人期待罢了。
煌煌出京洛,路遇一行人。
俯首啜涕泪,未知是何因。
起身附耳诉,相顾泪染襟。
屈指点关注,足以慰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