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已经看了几次,每次看都不同的感悟。想从写作这个角度延伸一下。
一、写作素材
初学写作的小伙伴都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写什么好,找不到写作的素材。
本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发现不协调之处”。
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到一个陌生环境,几天就能够习以为常。这是好事,因为适应得快,你就会很快进入另一种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的状态,避免了自己跟自己较劲、浪费时间精力。这也是坏事,你的感观会变得愚钝,对归入“正常”范畴的事不再有好奇心,问不出问题,感受不到不协调。放在写作上,就找不到什么可写的东西。
比如你觉得小孩撒娇是正常的,妻子唠叨是正常的,沙发旧是正常的……统统都正常,自然什么都捕捉不到。怎么办呢?可以想一想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小孩很懂事、妻子很满意、沙发换成了新的,思考一下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也可以换个角度,比如站在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审视习以为常的情况,“不协调”就能够暴露出来。
二、写给谁看
写出一个观点、一个故事,你想写给谁看呢?
用本书里的话讲:“谁碰到了问题?”,那个电梯的例子,房东、高管、职员所关心的、想解决的问题就差别非常大。房东关心的是投诉带来的口碑下降;高管关心的是职员情绪和罢工;职员关心的上下班的便利性,搞不清这些差别,当然没办法解决问题。
写东西也是这样,你不知道写给谁看,那就没有一个准确的靶子去集中释放能量,结果很可能就是谁都打动不了。然后你还可能还会想,我写的这么好都没有看,真是没有识货的人,而读者是这样想的“你写的这个,与我何干”。
三、立足当下
“我一定要写到最好、挑不出毛病的文章”,这也是初学者的一个毛病。
本书告诉你,其实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现在这个时刻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下一刻就没有用了。比如电梯那个例子,本以为电梯速度上来了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由于其它公共设施不给力,人又在其它地方堵上了。
我们需要的就是要把当下最好的状态拿出来,写出当前最好的水平,这就足够。如果继续纠结更好的程度,那写的东西永远都发不出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