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这样的词汇,引起我的好奇,好奇的原因是对“知识”的认知。这大概是另外一种分类吧。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最不济也要学会安身立命的知识,养育后代,赡养老人。
知识在我们眼里就是技能、本领、文化、认知......
看到非正式知识,想到的却是正式知识,比如:我们正统教育中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行业内的技术技能,工作小技能等等。
如此看来,非正式知识就是没有写在书本中,认知和操作有门槛,行业内保密,小成本大收益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又是高效率的代表。
如此说来,拜师学艺虽不像多年前那样成为学本领的唯一途径,但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式。
一个人用时间和岁月沉淀下来的非正式知识,可能用一年时间就能传达完,但如果让我们自己去琢磨、碰壁、出错、修正,没准也能成,但效率却大打折扣了。
就像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脑打字员,BB机转接员,你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安身立命的营生,却只是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那些站在顶级食物链的阶层,一定不会说出他们阶层的真正核心的知识和底层逻辑。至少不会和你说。那些轻而易举得到的认知和知识,没准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专门炮制出来害人的。
食物可以添加科技狠活让你身体损坏;知识也可以添加有毒内容让人更容易被控制,被利用。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需要各种知识和信息来提高效率,但更需要智慧的双眼区分有毒信息和非正式知识的区别。
所以,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他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却面临着食物安全、过度肥胖、手机成瘾、心理疾病等问题 。而我们的父辈们生活在衣物短缺,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时代,但他们吃得用的却很健康安全,他们不用担心被信息欺诈,也不会手机成瘾。
我记得有一个智者说过,不存在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物质。比如,抽烟虽然对身体有害,但令人放松愉悦,还有社交功能。比如,拖延症可以掩饰你的无能。比如,游戏和刷小视频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多巴胺奖赏。
所以,我们离不开信息,又无法区分有毒的信息、有用的信息、非正式知识,即使愿意为知识付费,也不可避免会遇到黑心商人,挣昧心钱。作为一个还看不透这个世界的“小白”,最好还是多读读经典,读读古圣前贤的原文,自己去体会。等具备了区分好坏的心灵以后,自然就学会了甄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