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到很多人是乏味的,甚至是可恶的,反而是那些死脑筋有时候才让人感到有点温暖。其实,这是一种精神,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士的精神。惟其如此,历史才有些许的光芒,让后来人敬仰。有些人可能觉得他们傻,但是,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永远敬仰的人。
一,强项令董宣
董宣是光武帝刘秀时期的一个人物,曾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他在做洛阳令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苍头曾在大庭广众之下杀了人,董宣派人去捉拿他,他就跑到湖阳公主的府里躲了起来,官吏们拿他没办法。
有一天,此人和公主一起驾车外出,董宣闻讯后立刻赶去,把他们通通扣了下来,并且,用刀围着他们划了个圈。在数落了公主一番后,他怒斥此人下车,当场就把他给杀了。
公主哭着跑到刘秀那里去诉说董宣之妄,刘秀大怒,找来要棰杀他。可是,他却说:“陛下纵容奴才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呀?不劳驾你棰我,我自己死。”说着就向柱子撞去,碰得满脸是血。
刘秀听董宣这么一说,恍然大悟,连忙让太监们制止了他,想让他给公主赔个不是就算了。可是,董宣就是不肯认错。刘秀心想,你也太不给我面子了,难道没有看到我姐姐就坐在旁边吗?你这脾气太火爆了,我就不相信制服不了你,便命侍卫强行摁住他的脖子想让他屈服,可他却用两只手使劲撑地,就是不肯低头。侍卫回复说:“皇上,他的脖子太硬了,实在是摁不下去。”刘秀见状,不禁大笑,最后还是把他给放了,而且,还赏给他不少银两(此钱均分给了下属),并给他赐了一个‘强项令’的雅号。此后,京师各豪强都很惧怕他,称他为‘卧虎’。
董宣死后,刘秀派人去他家里问候,看到他穷的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刘秀听说后非常难过。
董宣不但是个正直的官吏,而且,还是个清廉的官吏,这样的人不值得后人去尊重吗?
二,前仆后继的太史简
春秋时期,太史是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情的朝廷大臣。太史简,就是指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
齐国的国君齐庄公贪恋权臣崔杼的妻子棠姜的美色,暗地里和她私通。崔杼发现后怀恨在心。
吕国梨比公来齐国访问期间,崔杼故意称病,暗地里却埋伏杀手。齐庄公借机离席去和棠姜约会,被当场杀死。崔杼遂立庄公的弟弟为君,自己大权独揽,然后让太史记录齐庄公是病死的。
太史不想违背事实和良心,遂在史书中记录下“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气之下把太史给杀了。
又一个太史上任,在史书中仍然以“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记录这件事,崔杼勃然大怒,又把他给杀了。继任者上任后还是这样做的记录,也被崔杼给杀了。
后任者把做好的记录给崔杼看,首句还是“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不胜其怒,说:“难道你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他说:“这是我的本分,尽了本分我再去死。不过你也要注意点,就是我不写,天下也会有人去写,你改变不了你弑君的事实。你越杀,越显得你心虚。”崔杼感到很无奈,一声长叹之后,便把这个人给放了。
这个人拿着写好的竹简出来,正好遇到拿着竹简和笔的南史氏。南史氏说:“听说三个太史都被杀死了,我还以为你的命也保不住呢,所以特意赶来接替你。”这个人把写好的竹简给他们看了看,南史氏才放心的回去。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把操守和本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昧着良心去书写假的历史。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有幸知道那些人的一些破事。
三,势不与奸人共世的陈宫
陈宫,字公台,三国名士。他性情孤傲,有才谋,与当时名士交厚,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但却能成功逃脱,让细心的陈宫察觉到曹操是个有胆有识之人。兖州刺史刘岱死后,陈宫力主由曹操来接替。此后,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常常感念于心,并把他视为心腹。他们相互欣赏,互为知己。然而,有件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们之间的这种蜜月格局。
《魏书》上说,吕伯屠是曹操的老友。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家乡,他带着随从去找吕伯屠,而吕伯屠恰好没在家。吕伯屠的儿子和家里的客人密谋抢劫他们的马匹和财物,曹操他们听到后,便把他们以及后来赶回的吕伯屠都给杀了。
陈宫没想到曹操是个暴戾之徒,他觉得曹操不是自己想要追随的人,他的为人与他所追寻的精神境界大相径庭。他终于离开了曹操,并走向了他的对立面。他开始极力劝说张邈等人背叛曹操,并请吕布入主兖州。
接下来发生的另一件事更是令陈宫疼心疾首,他的密友,当时声望正隆的边让也被曹操杀害了。
边让是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士,他恃才傲物,对曹操甚是藐视,常轻言侮辱他,因此,曹操怀恨在心。后来,边让得罪了他的一个同乡,他这个卑鄙的同乡向郡守诬告了他,曹操虽下令将边让及全家三百余口全部处死。
这使得陈宫与曹操更加不共戴天。他积极联络各部,并精心为吕布出谋划策,曾多次打败曹操,使曹操一度陷入被动。
然而,吕布终非创世之才,他有勇无谋,优柔寡断,最后战败,陈宫和吕布一起被俘。吕布等乞求免死,其状甚卑,唯陈宫不愿投降,而报必死之决心。曹操感念其旧情,怜惜其才干,亲自到刑场白门楼去劝降,并动之以情,诱之以利。陈宫说:“曹操,你知道吗?是因为你心术不正,所以,我才背叛你!吕布虽无谋,却不似你诡诈奸险。”曹操说:“少说废话,我看你今天怎么办?”陈宫大声道:“我情愿死,也不愿与你这样的共世。”陈宫深知曹操确实对自己还是很有旧情的,否则,曹操也不会亲自前来苦苦相劝,所以,他还是把老母妻儿托付给了曹操。
曹操虽尚有留恋之意,陈宫却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曹操起身泣而送之,骂道:“你这个倔脾气,难道我真的让你这么讨厌吗?你既然愿意死,那就死去吧!”陈宫去意已决,伸首就刑。众皆落泪。曹操把他葬在了许都,对他的家人也进行了妥当安排。
倘若陈宫真地归顺了曹操,他的地位绝对不会低于荀彧他们,但他还是选择了死。或许,在他看来,与其苟活在这个污浊不堪的世上,还不如死了痛快,可以想见,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清澈和纯洁,可是,又有几个人会懂他呢?
四,与皇帝较劲的大才子杨慎
有明一朝,公推第一的大才子非杨慎莫属。一般人能称得上才子就不错了,前边再加上个大字,那就绝非等闲了。在明代,有个怪现象,那就是,当大官的孩子要是考中进士什么的,大臣们往往会议论纷纷,怀疑当爹的走了后门,以至于像后来张居正那样的宰相索性也就不让自己的儿子参加大考了。但是,杨慎则不同,闹着玩一样就中了个状元,虽然他爹杨廷和也是当朝宰相,但却没人怀疑他作假。因为,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早已经才名在外了。人们都认为,如果他考不中状元,别人就更没有资格了。
或许,很多人连他这个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一提起《三国演义》当中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大家就都熟悉了。其实,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杨慎。甚至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假借了罗贯中这个笔名,而真实的作者其实就是杨慎。从《三国演义》的主体思想来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为维护正统而誓死坚持。
杨慎高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当时在位的是明代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燳,这也是位不太靠谱的皇帝,豹房之称就是从他那儿开始的。他不但沉溺于女色,而且,还很爱玩耍,结果钓鱼的时候掉到水里染病而死了,你说他该不该!有一次,朱厚燳想微服去居庸关玩耍,杨慎认为这是非常有失体统的,虽多次上谏劝阻,但无济于事。他一想,胳膊拧不过大腿,也别在这朝廷里生气了,还是辞官回家读书自娱去得了,于是,收拾收拾就回四川老家了。
老天爷对于姻缘的安排总是那么的妥当合理,不信你去看看,天下哪对夫妻不是绝配呢?杨慎刚回家不久,他的原配就死了。正好当地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老姑娘待字闺中。你别误会,人家这位姑娘可不是剩女,而是一位才高九斗的大千金,她就是历史上才名赫赫的黄娥。她的父亲是当时的南京工部侍郎黄珂,与杨慎的父亲杨廷和交谊甚厚,可谓门当户对。这位黄娥小姐心仪杨慎的才貌已久,听到他的妻子死了,便赶紧让她父亲前去杨家下帖。杨慎对黄娥的才貌也早有耳闻,于是,一拍即合,两相婚配了。
才子才女到了一起,有多么的浪漫就不必说了,单是诗词的附和那肯定是少不了的,他们此间都有作品存世。这个时期,是他们共同度过的最妙曼的一段时光。
朱厚燳死的时候正值而立之年,连个儿子也没有生下来,这给后面的朝廷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当时的内阁辅政大臣杨廷和根据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提拔朱厚燳的堂弟,十四岁的朱厚熜来继承了皇位。谁知道,这下可让他们杨家倒了大霉了。
首先,朱厚熜抵达京师后便止于郊外,拒不进城,对右长史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按照礼部方案,朱厚熜应由东华门进,居文华殿,择日登基。但是,朱厚熜就是在城外拿捏着。没有办法,皇太后只能令群臣前去劝进,他才由大明门入,在奉天殿登基。随后,大赦天下。杨慎也官复原职。
杨廷和认为,像已经被判死刑的奸臣张锐等人是不该在特赦之列的。他对朱厚熜说,元凶巨恶,断无可恕之理。朱厚熜感觉杨廷和这个人权力过重,有他在身边总是指手画脚很不舒服,遂开始远离他。
随后不久,又发生了大礼议之争。按照皇统继承原则,朱厚熜应该称孝宗为皇考,但他却令群臣议定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并按照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便产生了斗争激烈的皇统和家统两大派。
按理说,这是人家的家事,外人是不便掺和的,但是,这是皇家的规矩,几个寡妇是维持不了正义的。杨廷和他们虽联袂反对,但朱厚熜却一意孤行,杨廷和遂愤而辞官,回家养老去了。
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不怕死的,他们非要和皇上争出个是非曲直来,为首的就是杨慎,他爹走了,他接班还和皇帝对着干。朱厚熜下诏改称其生父为恭穆帝,杨慎便率一干学士上书请谏,被朱厚熜拒绝。杨慎又率众臣到左顺门力谏,朱厚熜大怒,把为首的八个人抓了起来投入大牢。有些事就是那么微妙,不知是皇上特意对杨慎网开一面,还是差役抓错了人,杨慎竟然漏网了。
要是懂得见风使舵的,杨慎应该适可而止,然而,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正义,他却又带领二百多人到金水桥和左顺门一带大哭去了,还说什么要仗义死节。结果,朱厚熜暴怒,下诏把他们悉数下狱问罪,并施以廷杖。杨慎廷杖一次,死而复苏。十日后,又廷杖一次,差点死掉,然后充军云南。从此,这位皇帝便和杨慎结下了梁子,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耿耿于心,不能释怀,使之后的杨慎一生都苦不堪言。
在秋之中的某一天,杨慎身穿囚衣,项带枷锁,满身伤疫地由差役押解着出京了。黄娥不但是一位才女,关键时刻也很有担当。她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赶紧收拾行囊赶往通州的潞河渡口与杨慎会合,她发誓要和杨慎同生共死。他们相见后,肝肠寸断,个中苦衷,自不必说。随后,他们一路南下。途中,黄娥对他精心照料,关怀备至,到达南京的时候,他的杖伤已基本痊愈。这时,朝廷派来监视他们的锦衣卫也已经回去,使得他们悬着的心稍加宽慰了些。南京是明朝的故都,这里有杨慎的许多同年旧友,免不了把酒抒怀,慨叹人生际遇之无常。
隆冬时节,他们抵达江陵。杨慎明白此去定是山高路险,他怎忍心连累自己的妻子呢!他决定让妻子从此回四川老家。分别时刻,杨慎发出了“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的慨叹,甚是伤感。黄娥回蜀途中,更是万分凄凉,百般忧伤,只能用‘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牵挂与悲伤。
杨慎是第二年的一月份到达云南的。因为名分是罪卒戍边,所以,他必须要到军营报道。罪卒还比不上士兵,他们没有自由,吃住也很简陋,而且,还经常被打骂。非但如此,他们每天都要进行繁重的团练,即使像杨慎这样的文人也不能幸免,照样还得真枪实刀的操练。要不说佩服杨慎呢,因为他不但文采第一,人长得帅,而且,身体还这么棒。打不坏,练不垮,就是不肯向皇帝低头服软!
杨慎当时的才名太大了,以至于有许多人以能和他结识为幸。风声一过,当地知府就免却了他的军役之苦,权做文书。后来,像杨士云、吴懋这样的当地文人名士,闻听杨慎发配到此,便纷纷前来拜访。时间一长,知府索性把他给放了。
此后,杨慎进入了一生当中的创作高峰期,他存世量最多的著作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期间,他免不了四处讲学,或文人雅聚。当然,也免不了游山玩水,风花雪夜什么的。总之,他日子过得还挺滋润。青年之时,这样的生活或许没什么,可是,他在这里一呆就是四十多年。他从来没有上过一次表来请求皇帝的宽恕。也许,打心底里他就没有过这个念头!
此处虽乐,却终非故土,思乡之苦乃是他真正的内心之痛!期间,他探过几次家,妻子黄娥也曾前来看望。但是,当他到了古稀之年,因为实在忍受不了这份思念的折磨,在没有皇帝允许的情况下,他就私自回家了。然而,谁知道这么多年,皇帝竟还没有把他忘掉。有一天,他又询问起了杨慎,当听说他还活着的时候,他感到无比的快慰。杨慎又被押了回来,最终客死在了云南边陲。
或许有人问,向皇帝俯首称臣会那么难吗?用大半生的宝贵时光去坚持一个道理值得吗?其实,有时候道理未必是真理,但是,它至少符合我们所认知的伦理和道义。无论是道义上的坚守,还是正义上的维护,我觉得他们都是在守护一种精神,一种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
他们这种站立的姿势注定会成为一座雕塑的,所以,当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一定是那些风骨嶙峋的汉子,而绝非那些匍匐在地的苟活之徒,因为他们早已化为了尘埃被踩在了巨人的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