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劝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座,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意思是说,巨浪滔天,坐在船上的人没有感到害怕,船外的人却吓得胆战心惊;酒席上猖狂的人谩骂别人,酒席上的人没有警惕,酒席外的人却很震惊。因此有良好德行的君子,虽然参与某件事,但是心却超脱于事情之外。
这段话用船内船外和席上席外两个场景描述了一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场景,进而提出君子应该身在事中,心超物外,保持头脑清醒。
01 超然物外,远离内耗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过他被困在写作中内耗的心路历程。
一开始,从双腿残废的创伤中走出来的史铁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始写作,他带着本子和笔,到园子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
后来他写成了,且发表了。初尝成功喜悦的史铁生高兴得一整宿没有合过眼。
再后来,他就像中了魔一样,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写成小说。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史铁生说:“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
再再后来,他越来越感到恐慌,担心要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小说。被欲望裹着着的史铁生身心俱备,他发现自己就想一个人质,内耗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想到以死解脱。
最后,史铁生用智慧让自己超然出来,摆脱内耗,他说,我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史铁生还用一段经典语录概论了他幡然醒悟的智慧结晶: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生活中的我们,不都是史铁生吗?学生被成绩和排名绑架,成人被财富、地位、名誉等绑架。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身处事中,心超物外,正如史铁生的这段人生感悟。
激情的演员是躬身入局的我们,懂得欣赏的观众就是超然事外的心,只有两者和谐相处,才能体验生命的真切,又能从容生活,远离内耗。
02 心在事外,回避祸端
前几年某主持人在酒桌饭局上口无遮拦,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正如《菜根谭》中描述的场景,当一个人处在某种环境和状态之中时,对外界环境变化感知和危机意识都会趋于迟钝。
去年媒体报道,一个野景区常常有大量游客夏天去搭帐篷嬉水。那天遇到上游山洪爆发,工作人员紧急用喇叭通知游客赶紧撤离。然而,大部分游客却对这一重要的紧急喊话置若罔闻。
有些游客后来在网上说,他们确实听到了工作人员喊话通知游客撤离,但转头看到大部分人都在尽情玩乐,于是自己也放松了警惕,最后酿成悲剧。
这就是环境对个人危机意识的麻痹。
人处在局中时,要让自己的心超然于事外,对自己的处境和周围环境保持警惕,避免如温水煮青蛙一般被环境同化,给自己招来祸端而不自知。
03 超然物外,打开格局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一个人身心都陷入具体事物中时,就容易被局势左右情绪,不能跳出来冷静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能站在更高更大的角度看问题。
《庄子》里说,“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不和井底之蛙说大海的事情,因为它被井底的狭小空间所局限了;不与只在夏天生存的虫谈论冬天的寒冷,因为它被时间局限了;不要和孤陋寡闻的乡野之人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局限了。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视角决定了视野,位置决定了格局。
保持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才能拓宽视野,打开格局,对得失保持淡然,对祸福保持警惕,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
(本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