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五九】
白香山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身早死,两人真伪有谁知?”宋人反其意,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白香山,即白居易。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薨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周武王、周公旦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周公恐惧流言日。指周武王在灭商二年后去世,继位的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周武王、周公旦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长大后,还政于成王。
王莽(前45—23),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西汉新都侯王曼之子。中国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王莽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以德行著称。汉成帝阳朔年间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初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初代王根为大司马,迎哀帝即位。汉哀帝时,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太后王政君临朝后,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总揽朝政,诛杀异己,广植党羽,取得许多人拥护。孺子婴在位时,王莽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公元9年,废孺子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进行托古改制,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恢复周代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废除五铢钱,发行龟币、贝币等上古货币,致使经济溃乱;推行五均六筦,控制和垄断工商业;恢复五等爵,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征收重税,加重百姓负担,大兴土木,劳役繁重,挥霍无度,大肆发动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使得人口锐减75% ,史称“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公元23年,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王莽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却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近代学者胡适则评价王莽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王莽谦恭下士时。王莽出生的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仪礼》。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王莽就是这个大族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24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同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前16)王莽30岁,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王莽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在淳于长死后,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王莽执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230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王莽时年54岁。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皇位交接之例。
忤,wǔ,逆也,本作啎。从午,吾声。今作忤。《后汉·鲍永传》:持正之忤。
少年胯下安无忤。典故,即韩信受胯下之辱。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韩信家里穷,又没有什么本事,乡邻及当地的年轻人大多看不起他。当时,淮阴这个地方有个屠夫,身强体壮,他看韩信走来,便迎上来有意要侮辱韩信,他挑衅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佩剑,实际上,你是个十足的胆小鬼!”旁边的几个年轻人,见韩信不作声,也都笑韩信。屠夫见韩信仍不作声,便走到韩信身边,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刀;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说着便叉开双腿,用手指点着,让韩信爬。韩信咬紧牙,使劲握着刀柄,上下仔细打量了这个年轻屠夫一番,仍未作声。结果,韩信在打量一番之后,还是从他胯下爬了过去。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五年(前202),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被人诬告谋反而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三族。“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老父圯边愕不平。典故,张良圯上受书。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间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张良(约前250—前186),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汉高祖刘邦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圯,音yí,释义:1、桥。《史记》:“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2、后来沿称该桥为圯。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出自宋·杨万里《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其一》诗。原文:来时月黑过淮阴,归路天花舞故城。一剑光寒千古泪,三家市出万人英。少年跨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文成,指文成侯张良。
附:宋·杨万里《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
其一:来时月黑过淮阴,归路天花舞故城。一剑光寒千古泪,三家市出万人英。少年跨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
其二:鸿沟秪道万夫雄,云梦何销武士功。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还负室前钟。古来犬毙愁无盖,此后禽空悔作弓。兵火荒余非旧庙,三间破屋两株松。
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