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友就约我重回校园看看,那里有我们共同学习过三年的地方,有她租住的小区,过往终究是割不断的记忆。本周末终于成行了。
我不喜欢嘈杂,嘈杂的环境让我头疼脑胀,分分钟想要逃离。去时的公交车上,正对着我们坐的是几个妇人,操着熟练的某方言,可是我对面那个妇人嗓门太高了,她吵得我耳朵受不了,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都缓解不了。待后边有乘客下车,我火速跑到后边,以求尽快远离。
在一个小店的桌子上,发现这个插画,真正都花,放在盛水的瓶子里,不失为一种美的点缀。
找到住的地方安顿下来后,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周末的校园没有往日的人来人往,没有上课下课的钢琴曲,无比地悠闲放松,全部都是慢节奏。图书馆里是伏案读书学习的学生们,能拥有这样静心的时光,呆在书香弥漫的地方,对过去的我来说是最美的拥有,对现在的我来说是远远的羡慕与奢侈。想起曾经我也是无数个周末一个人选择安静的书架间的位置,呆着看书看报。每逢有书上新,总是迫不及待去翻看借阅。如今时光远去,回味的永远是读书日子里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往日时光终究不可重返。
这次的再度相逢,我们发现小湖边的房子里已经营业了,卖果茶咖啡蛋糕之类的。
午后,阳光从窗台斜照,室内的布置装饰全然符合了一种悠然闲适的情调。一桌一椅,一窗一花,一好友一杯茶,人生一大乐事。如果有一种慢时光,可以让时光的美妙就静止在那片刻的话,那么无异于静好的午后时光。
第二日晨,夜雨过后,人不多,车也不多(这本就不是个多的地方)。我和友在我们曾一起走过的路上慢慢走着,路上的静能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车辆呼啸而过后,静得只剩下走路的脚步声。
迎面路那边有对十指紧握的95后小情侣,是的,或97或98或99,年轻的面庞昭示着他们的烂漫。谈到这里,关于校园爱情,我和好友有个争论,我说中学的爱情处于朦胧青涩期,大学的爱情处于纯真甜蜜期,而青春的岁月里,拥有这些情感是最丰富的记忆,哪怕最后没有走到最后,起码回忆往昔不是一片空白,大不了好聚好散。可是好友却说,没有走到最后,何必一开始就聚呢?哈哈,其实我也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思议。在我们前面不远处,还有对漫步的好闺蜜。青春的岁月啊,有段时间有人陪你一起走过,无疑是莫大的幸福。
中午吃饭,不得不介绍一个菜,蒜蓉粉丝扇贝,美美的滋味,样式也不错,我俩都拍了图:
回来的公交上,睡去了大半时间,回来的地铁上,看了两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裸辞、出走,30岁还单身的她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却在西藏一见钟情了另一半》和《摄影师离开逼仄单元楼 住乡间老屋 | 中国人的一天》,都是同样的主题:过自由随心的生活。我想人们之所以心向往之,常常是自己做不到,或者没办法做到,或者是无法逃离当下的生活,我把这种归于四个字:身不由己。故事中主人公那样的毅然决绝总归是极少数,而身不由己也是生活中许多人活得累,活得疲惫的根源。还看到一句特喜欢的句子:日子就在煮茶的咕噜咕噜声里缓缓淌过。
相对于最普通的上班族,我极少搭乘公共交通,有时在地铁里,觉得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在有限的空间里,上客下客,来去匆匆,无所谓相识不相识,在来来去去中,从此相忘,远赴尘世中的奔波。最奇妙的是,世界如此之大,路人总是像这般过客擦肩,我们总是见过许多面孔却只和极少的面孔相熟相识。
直奔MM的住处,看望+陪伴+安慰。现实中的爱情啊,有时不是败给感情本身,而是其它外在因素。毕竟婚姻不是儿戏,均需要方方面面去权衡兼顾。当爱情回归现实,无论谁都是需要多几分勇气,偏向哪一点,事情就会是个大写的不同结局。有情人成眷属最好,不成,那很可能就应了那句:最后结婚的往往不是最相爱的,而是最合适的。世间事就是如此无法两全其美。不然怎么会有我都有勇气娶你,你却没勇气嫁给我的遗憾呢?
后 记:
(一)重返旧地,给人的感情有许多,那么我们在怀念什么?我说是记性太好,让记忆太过深刻鲜活;是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让往事无法重温;是似水年华太美,值得去花时间追忆;是过去与现在相比,过去无忧自如;是当时的许多种情怀,随岁月渐渐淡化;是再无法回到20出头的年龄,不禁黯然神伤;是当时相随相伴之人,多已相忘于江湖……大概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所有答案了吧!
(二)如能从繁忙中抽离,我求之不得。白岩松写道:“蓝天,白云,夜空里的星星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什么时候还可以再见到?很多人的生活中只有工作,工作永远都是第一位,但当你停下脚步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什么都没有…”生活慢下来的话,那么泥土的芬芳,春草的萌发,晨露的晶莹,花开的美丽,茶香的四溢……均能有所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