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吃荔枝吗?不妨来看看东坡是怎么个吃法
嘿!大家好呀,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东坡先生的词《食荔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一、背景介绍
苏轼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这一时期的他仕途坎坷,心情复杂。然而,岭南的优美风光和淳朴民风逐渐治愈了他的心灵创伤,尤其是岭南盛产的荔枝,更是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而后,他又在绍圣三年(1096年)写下《食荔枝》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荔枝的深深喜爱和对岭南生活的留恋。
二、诗词原文与翻译
《食荔枝》全诗如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三、诗词赏析
苏轼开篇即以“罗浮山下四时春”描绘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花果飘香的天堂。接着,“卢橘杨梅次第新”一句,进一步展示了岭南水果的丰富与新鲜,为后文对荔枝的赞美做了铺垫。
荔枝的赞美: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苏轼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荔枝的极度喜爱,甚至愿意为了每天吃荔枝而放弃北归的念头,长作岭南人。这种夸张不仅体现了荔枝的美味诱人,更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
情感与哲理的交融:
苏轼在贬谪期间虽然心情复杂,但岭南的优美风光和淳朴民风给了他极大的慰藉。他通过对荔枝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岭南生活的留恋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这句诗也蕴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只要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就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生活的意义。
四、总结
苏轼的《食荔枝》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哲理意味的诗作。通过对荔枝的赞美和对岭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