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我与父母藉着假期,驱车到南湖景区游玩了一回。实属这些年少有之事了。理当记录一二。
南湖地处浙江嘉兴东部。嘉兴南湖是由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各渠汇流而成。
传闻其上承长水塘和海盐塘,下泄于平湖塘和长纤塘,南湖四周地势低平,河港纵横。我虽未领略此胜景,但也知晓了南湖之广阔。
站在南湖岸边,眼前出现的是宽敞且清澈的湖面,平静无波浪,宛如明镜,阳光飘洒,反激起点点微光。环湖遥望,亭台楼阁错落四周,古祠宝塔南北相望。青松,古树和怪石随处可见。秀色可餐之美景尽收眼底。
当然,南湖的美不仅限于景致的精致,更在于南湖的历史渊源流长。思想南湖过往,首当其冲的必然是那一艘红船之上的星星火种,点燃了变革之火,改天换地!
不过南湖也不仅限于此。自古便有文人墨客常驻足于南湖吟诗作对。这一传统也有千年之久。
从宋时起,历代名人如苏轼,杨万里,方回,张岱,清代钱谦益、吴伟业、陈其年等都曾到访南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写到这,没由来地想起了清代吴梅村的《鸳湖曲》。在古时,南湖的一个别称就叫鸳湖。吴梅村的《鸳湖曲》道尽了南湖古时兴衰变迁种种。不得不令人感叹唏嘘。
南湖另一个别称叫做烟雨楼。在南湖景区中烟雨楼是最重要的景观之一。
据史载,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得名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遗址现无存。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 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同样也成了南湖的代表。
南湖中有两座由淤泥汇聚而成的小岛,一个便是湖心小岛。另一个叫做小瀛洲岛。烟雨楼立于湖心小岛,需要搭船跨湖前往。说来可惜,此时的我,身体略感不适就没登船前往湖心小岛。我也只能站在码头边,遥望湖心小岛上的楼台,口中默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用此来表示对烟雨楼的仰慕了。
既然不能登上湖心小岛,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看看小瀛洲了。不过小瀛洲并没有让我感到失望。我在这座小岛上也找到了乐趣。
小瀛洲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康熙时疏浚市河,堆泥于此,遂成一面积约8亩的分水域,初为渔民晒网之地,后渐成游览胜处。
小瀛洲有处景观颇令人印象深刻。岛上有一祠堂名为仓圣祠。祠堂中供奉着位上古人物-仓颉。仓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中华民族文字之祖。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古代神话史料记载,他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得以传播文明。传说他还是道教中的文字之神,天生双瞳四眼。上古人物如何多见于传说,但我想来,传说中终究有一部分事实的存在。中华文字是被我们始祖创造出来的。
仓圣祠占地面积不大,院落转一圈就逛完了。仓圣祠的精华就在它的主祠内。仓颉像以及那几幅仓颉生平图画。吸引我的是那幅鬼哭图。这图画源自《淮南子》。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创字,传承文明,诸天神魔再也不能愚弄辖制人类,因此恶鬼要夜半而哭。
神鬼之事,我是不甚在意的。仓圣是神是圣也与我没有多大关系。我所敬佩的是仓圣创字背后所带来的精神:传承文明,打破禁制,不断突破。这也许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吧。
逛完小瀛洲,我又想去看看伍相祠,春秋吴国大将伍子胥的供奉地。那里有座壕股塔,传闻此塔建于宋代,也是嘉兴唯一一座可攀登的宝塔。可惜宝塔正在维护,我也只能在塔外望上两眼了。。。
南湖之游到此也就结束了。有稍许遗憾,但我也算心满意足。这几年来,能再次出行游玩,实属一种幸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