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知不觉就来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气没那么热了,身体表面能够感觉到丝丝的凉意,但体内还有燥热。
秋天另一点表现,那就是树叶由绿变黄变红了。秋天的颜色是黄色的,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调。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望见南飞雁,这情、这景,不由你不想起诗。
来自网络
古人用秋天作诗,有写赞美的。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更多人写出了秋天的愁,因为秋天万木逐渐落叶、调零,天气渐有凉意,让人产生忧愁、忧伤之感。这样的诗词很多,如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秋天的光景,让人愁的肠子都断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作者借秋天的意境,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身有报负,不得志而忧伤。
古人写诗多属见景生情,睹物思人,借诗言志。生活顺心的,自然心旷神怡,看哪哪好,都处都是美景。也有生活窘迫的,有对社会不满的,有不得志的,而且古代多属文人骚客,虽有才华横溢,报国鸿志,但多数不被统治阶级欣赏重用,大概是怕他们才高欺主,也有惹其他人嫉妒的,反而一再被贬。如宋朝苏东坡,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和,被王安石等排挤,后被宋哲宗贬之惠州,再贬儋州。苏东坡《水调歌头》中有句著名的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充分表达了其人生不得志的境遇。
唐朝诗圣杜甫对当时的社会等级林立,贫富差距之大,极度不满,写有著名的诗作名句,“朱门就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除了诗能言志外,对联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化瑰宝。至今我国民间还保留着春节贴对联的传统民俗。
来自网络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关于秋天的对联有很多,有的还是千古绝对。如:
叶落闻秋如是语,云疏现月本来颜。
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霜花当月老,金礼轻提菊做媒。
浓浓秋露而今重,淡淡月霜自古寒。
中国人对填词造句有着惊人的喜好,可以说自小都会背唐诗宋词,人人都会对几幅对联。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搞了“飞花令”诗词大赛后,全国人民对诗词的热情再次点燃。
我对诗也有爱好,自己有时也可写几首,写完也会拿出来到朋友圈让大家指点一下。如一次去老君山,写了篇《老子颂》:
悟道成仙出肴关,归隐山林居君山。
道法自然著经篇,德化后人修正缘。
来自网络
最近《今日头条》对对联可以说热火朝天,大家围绕秋天、秋景出题,有出上联的,有出下联的,有的配图提供意境,有的附上古诗词欣赏。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生活无限美好,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也希望简书平台开设这样的栏目,一定会吸引广大诗词爱好者参与。
最后留一个上联让大家对对,期待你的参与和名句。
上联:天蓝更显草木翠,下联:??
关注:老猫新视野,分享好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