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先知,挑战大众“舒适区”是有危险的。
李安的《半场无战事》(前译: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首映评价并不理想。电影主流是24帧,《半》带来了3D/4K/120帧的全新高冷标准。超乎过往经验的真实和高清被评价为“让电影的质感显得‘廉价’、‘虚假’”。简约说,真到有点假,不适感强。

但对于李安来说,这其实没什么差别——在决定拍摄《半》之前,他已紧张了整整一年。这个看起来温吞、 有一点点与生俱来的羞怯的男人,把拍摄中遇到的打击形容为“大家都很可怜,像是拉着手一起喂狮子”。
很难把这一过程称为”享受“,叫“拼命”更合适:
“24帧就像天堂乐园的栏杆,出去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并不是想拆掉天堂的篱笆,只是想把边界再往外扩一点。”
其实李安已经是全世界最无需证明自己的那一部分人之一,但他也是他这一行中最大的冒险家之一。
放弃了已有的”得心应手“,一次次把自己推到危险的边缘,选择全新、未知、看起来更难的那条路,强迫自己处于一种临考前的应激状态,是李安特有的勇气。

这种勇气的底色,是他不顾家庭反对去学了电影,是毕业后窝在家里带孩子-写剧本-碰壁的循环,是长达6年的一事无成,是反复做的“考试不过”噩梦。“我36岁才开张,是一个很晚熟的人”,到这一年李安才确认:自己“除了做导演什么都不行”。
这还不够吗?
《易经》“归妹卦”,第四爻“归妹愆(音牵qian)期,迟归有時”,被解释为:
“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翻成白话就是:因为女子德才兼备,不肯草率许嫁,以至于延误婚期,却会等到更好的结果。得此爻,即“做重要的事,应等待适当的时机”。
◁有些人,天生就是大马哈鱼
正常人类的本能,是追求“稳定”和“舒适区”。而“大马哈鱼人”的本能,就是逆流而上,坚持回到出生地再去生产最重要的精华,不管过程中走多少弯路,做错多少选择。
对某些“大马哈鱼人”来说,他一生中最失败的选择,最浪费的那几年,过了十几年来回望,可能才真正令他诞生为他自己。
比如李烈,到了50岁时,才真正确定了,自己可以是一个好的电影制片人。
虽然从2008年开始,她制作并监制的台湾本土电影《囧男孩》、《艋舺》、《翻滚吧!阿信》,都是叫好叫座的双赢片。但之前的50年,无论是玉女明星、还是做商人,都并不如意,她最有名的头衔,就是“罗大佑的多年伴侣”,后来也成了前妻。

李烈成名早,19岁开始演玉女,“一个礼拜七天,五天看电视都是我”;演到30岁,已经是瓶颈。1989年,她到东北开始做生意,赔得血本无归。就是后来被李烈认为“最重要”的这5年,令她回到台湾后在家自闭了一年,觉得“走出家门都会被所有人嘲笑”。
又在国外逃避了几年后,李烈终究还是要面临工作的选择。最现实当然是继续做演员,但她却转做了制片人:“我知道我愿意每天去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和状况,这是那五年的训练成果。我可以去面对,什么是真正的李烈。我知道李烈的长处、短处。”
终于遇到了电影《囧男孩》的本子,李烈孤注一掷要把它拍出来,回家找老妈拿房契做了抵押贷款,借钱拍完了电影。电影上映后,和《海角七号》一起吹响了台湾电影市场复苏的号角。李烈最感叹和感谢的,却还是那浪费的五年:
经历了没有经历过的失败,见过了没有见过的人……我能做出聪明的决定,是因为前面做过很多很多很笨的事情。它们累积了让我做聪明判断的决定。
有这样违背本能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人种存在,世界才不至于为”成功学“所笼罩,还给“浪费时间”留了喘口气的空间。

◁ 走错的路,才令你成为你自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所见识过的2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漫无目的地虚掷光阴。
他们中有一些生就是个“大妈少女”的坯子,只有现实的利益可以说服她;而另一些,有屠龙骑士般勇气和冒险精神,字典里从来没有“性价比”和“做不到”。
这没碍着谁。只是一切看上去都太精准了。
那种少年特有的懵懂状态,曾经如薄雾一样笼罩在年轻鲜妍的面庞上。让微笑像珠宝原石一样,闪闪发亮的迷人未知感,静静地消失了。
就在上个世纪末,很多人即使成年了毕业了,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种人生的游荡状态。写写小说、看看世界,浪一圈回来,再做个买重疾保险买第二套房生二胎的普通人类,也没什么适应问题。

这社会看上去很难再继续生产那种不庄重的老彼得潘了,会说出“虽然50岁了,但我还是没想好要不要长大”这种胡话。大家的日子过得像****赶末班火车******,******有一团巨大焦虑感正在身后追赶。赶不上的,似乎就一切都****完了。
今年的话题电视剧《小别离》中,海清饰演的高管母亲一直秉持了一种“一步不能错”的价值观:没有读一个好小学,就不会上好初中,没有好初中就没有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一环脱落,人生就脱轨了,完了。这让她和她的家庭都倍感焦虑。
可是,在十几二十岁时计划“一生必须要去的100个地方”、读“25岁前必须知道的事”,30岁没成为“最有前途的商业明星”就是失败者……这会儿就对人生下结论,不觉得太早了吗?
最终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非只赌某一环的成败,而是人生每一次选择累积叠加后的成果。

倒并非说一帆风顺绝不走错的人生,就不会出好成绩。但36岁、50岁才想明白自己要干嘛,也一点不奇怪。曾经的弯路和犯过的错,会让人再次面临低谷时,不胆怯、不着急,压得住阵脚去把脚从泥潭中拔出来,再次上路。
最重要是,这些浪费过的人生、走错过的路口,放到更长的时间段去观察,可能反而是捷径:
让你认清真正的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知道了现有能力的边界,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不论这选择是适可而止,从此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还是不断挑战舒适区,逆流而上。
我曾认识若干天才少女。她们在十七八岁时写出来的小说,就如银树枝上结的金苹果。到了30+的如今,有人本科念计算机、硕士念天文物理、博士念了脑神经领域,仍然在读书;也有人早早结婚,找了个汉子生了闺女,在大学行政处认真当个科员,业余仍然在写卖不了钱的同人小说。虽然天赋并没有变现,可是各过各的,也没有什么不开心。
所以啊,在某个怀疑自己“我真的有才能吗?”的瞬间,某个虽然努力但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刻,没必要感到“时不我待”的急躁。
既然“生而为人”就没办法了嘛(这个理由真的很赞),不用“说不起”,像卡卡西一样大方坦承:
“今天的我,又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呢…_”

©️文 | 来自我的公号:我总对自己太好
图 | 来自网络,未作商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