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带小主参加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唤起心中的温柔——福报”大型慈善义卖。义卖每年一次,今年已步入第五个年头,算得上是申城一年一度的公益盛会。
活动为期两日,我们选择周六全天作为义工设摊。当日突遇气温骤降,迎来申城的第一场大雪。我俩早早起床,迎着寒风出门。在公车上我试探地问小主‘’天那么冷,我们在家睡觉吧!‘’小主摇着头回答‘’不行,我们要去献爱心,帮助那些没有书读的小朋友。而且我们自己答应去帮忙的,不去就是不守信用。‘’‘好,我们一起去献爱心,今天要工作一天,一定要加油哦!‘’很满意小家伙的回答,我开心地回应。
到了上海图书馆的活动大厅,我们签完到就立刻换上志愿者背心投入工作。女儿在整理我们负责摊位的文具时,过来一位闲逛的老阿姨,她看着女儿就忽然 站到她面前对她质问:‘’你那么小过来做什么?你懂什么啊?过来添乱的吧!‘’说完也不待我们回答,就摇着头走开了。
我看女儿站在那边懵住了,就走到她身边蹲下,拉着她的手说‘’刚才那个婆婆不知道你能做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女儿点点头轻轻地说‘’小孩也能帮忙的,我要献爱心,在这里义卖赚钱捐给山里的小朋友。‘’
虽然这只是今天活动遇到的一个小插曲,但那位阿姨带着一丝轻视的表情让为娘的到底意难平,这位阿姨的话,暴露了一部分人,思想上的偏差。我认为有必要写一篇文宣传一下。
从孩子三岁起,我就开始带着她参加公益活动,为何要让那么小的孩子参加公益?我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种善因得善果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是儒学中提出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其中的‘良’就是善良。参加公益能给孩子的心里从小种下一颗善的种子。
其二,感同身受是一种能力
中国人讲究家庭教育 言传身教 耳濡目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它的意思是: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我们现在在新闻或者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的恶意行为造成了糟糕的后果,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校园霸凌现象。诸如此类的等等问题,它的萌芽也许只是在儿时的时候,父母忽略了那些小恶小善的行为。小小的恶作剧你一笑了之;举手之劳,你视而不见。总是以孩子还小,闹着玩呢。或者你只要学习就好,做志愿者,这些事情太浪费时间等理由纵容心中的小怪兽长成大恶魔;让缺乏供养的心渐渐麻木不仁。带孩子参加公益,看看周围不幸福的人,不完美的事,哪怕只是给愁眉苦脸的人送上一个真诚的笑容。这一刻,你有为他在分担痛苦,你有给他传递你的善意。你就获得了感同身受的能力,获得了对于爱的能力。这个能力恰恰是当下许多人所缺乏的,许多人不幸福的根源所在。
其三,做好人,不给别人添麻烦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后来被简单的概括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大意就是告诉我们要实现治国的远大抱负从做好自己开始。其实说实话只要人人都能做到修身,自己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个世界就已经会很美好了。带孩子参加公益,不说那么多高洁的道理,单单只是做件善事,做个好人。求仁得仁 已是万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