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份加入了新网师,对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刚开始接触,觉得朱老师之所以提出“新网师”“新教育”,是因为他的名字里面有个“新”,更有个人标志和特色,听了几次朱老师的直播课之后,发展这“新”里包含着更丰富的使命和愿景,又觉得革新的意义更多了些。
后来,为了扩充自己的教育专业阅读面,再学校图书室借了几本教育类书籍,最先拿起的是《陶行知教育名篇》,在这本书中,发展陶行知先生远在100年前就提出了“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才知道“新教育”还有这样的渊源。陶行知先生提出第一新为“自新”——即要适应中国国情;第二新为“常新”,即日日新的坚持;第三新为“全新”强调从形式到精神,内外一致的新。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也令我惊喜不已。在这本书的开篇,看到了陶行知这样写道“论起名字来,居然学校;讲起实在的,却又像教校。”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因为“为什么叫学校?而不是教校”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想到过,一边为和大师想法相同而窃喜,一边又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大师一百年前就提出的想法,我在看到之前居然还以为是自己的新发现。
后来,看《明朝那些事儿》,在书里面又提到当时有一位奇人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教育家陶行知,这个人就是提出了“知行合一”、创建心学的王守仁,也称王阳明。
看到书中对王守仁的种种描写,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日益剧增。之前,记得有一次上课,我问过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学生还说自己的偶像是王守仁,希望成为王守仁那样的人。当时对王守仁先生知之甚少,听了他的想法,只觉得他的回答很特别。现在想来,这位同学真是志向远大。
说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寻根溯源,对新教育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又觉得自己能加入新网师特别幸运,王守仁,陶行知,朱永新,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这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不正是我们的文明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乱点鸳鸯谱”,因为我对他们的了解实在太粗浅。但我还是很高兴自己有这样的发现。
20200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