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来人气爆棚的娱乐综艺,中国好声音不得不提。这个节目已经做了好几期,每一期我都在看。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新歌声又到中国好声音,我一直很喜欢。
从第三季结束后,我一直对第四季充满期待。中国好声音应该是我坚持看第二久的综艺,仅次于奇葩说。但是我想说,第四季让我很失望,我以后可能不会追这个节目了。
先说一下我自己。我是个不懂音乐的普通人,没有太多的乐理常识。我听不懂编曲的好坏。也不懂导师的改编。我评判歌曲的标准特别简单,就是好不好听。
但是我发现,这一期我喜欢的歌手都被淘汰了,越喜欢的死的越早,好不容易有一个康树龙坚持到了14强,结果在抢7的时候一首《我这样的人》输给了半个打包安琪。这个歌还是我超级喜欢听的。
我觉得特别不爽,为康树龙很是不平。我看了一下弹幕,和我想法的人特别多,并不只有我自己觉得康树龙唱得更好。但是他失败了。
首先表态,我尊重专业评委的意见,没有要挟民意对抗权威的意思。当然这民意也没那么大的力量。你再不喜欢,人家该播还是播。钱花出去总要圈回来,不然播一半停了,剩下的钱你给啊?
吐槽到此为止。抛开市场的因素,我想从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分析下,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可能性。
由于我音乐水平不过关,就不去从音乐的角度来谈这件事。我们来把这个事情换一个场景,做一下类比分析:在中国好作文的舞台上,为什么我们喜欢的文章都被评委K.O了。
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们喜欢看什么故事呢?
故事好看啊!
情节过瘾啊!
反派终于被打死了,大快人心啊!
这样节奏明快的文章是我们的大爱,就像我特别喜欢看的《天龙八部》,每次看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酣畅淋漓。
除了这样的文章,我们还喜欢哪样的故事呢?
我们身边的故事,情节动人的故事,感同身受的故事。
这样的文章大多贴近生活,从细微处打动人心,让人感同身受。就像读梁祝,读民国散文,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读完了就像把一些事情重新经历了一遍,这样的故事就很感人。
如果我们不去做文学方面的评价,我们喜欢的文章主要就两种,要不让我爽,要不让我感动,其他的不重要。这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寻找感官上的刺激或者心灵上的安慰。
其实我听音乐和读文章追求的刺激是差不多的。我就是求发泄或者求安慰。要发泄我就去挺摇滚的嘶吼,要安慰我就去听舒缓的慢歌。你们专业的改编和炫技其实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这个歌能不能打到我的心里,够不够刺激,够不够安慰。能打到听众心里面去的,就是我们认识的好歌。
但是现场的评审们好像和我们吃瓜群众关注的点不太一样。他们一直在分析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对歌曲的改变和炫技部分进行评判,这些部分是我们完全不懂得,也不好立刻接受的。
就像两篇故事比较好坏,一篇故事情结塑造的特别棒,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另一篇故事反响平平,读完之后我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但是在进行故事大赛的时候,那篇反响平平的文章居然获胜了。在评委老师那里,他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评委老师的意见是这个样子的:第一篇故事写的非常好,我们十分认同。但是经过对比,我们觉得第二篇文章写的更好,文学性更出色。在第二篇文章里,作者在第二段用了一个很好的排比句,在第三段用了十二次比喻,在第四段用了双关的写法,整个文章借鉴了唐朝的写作手法,也化用了先秦的骈句对仗,还能看出来春秋时期的文字风格……通过这些手法的表现,我们认为第二篇文章表达的内容更饱满,作者的感情更深刻。
作为吃瓜小白,我一脑门的瀑布汗,黑人问号脸。这群家伙在说些什么鬼东西,能不能说点我听得懂的?一个个的我都不认识,说话还拽得要死,觉得自己都是音乐界的扛把子(不排除真有厉害的音乐名宿),凭什么你说好就好?
但是很明显,这群人坐在了专家评审席上,就是要说了算的。不管你能不能听懂,我们说好听就是好听,我们说有音乐性就有音乐性。我是专业的,不和你们小白们一般见识。
也许两首歌里真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听不懂的东西,专家评判的理由真的是有据可查的。但是作为观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档这样的音乐节目,我在这个节目里发现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我和我周围的小伙伴都特别爱听。但是现在,我和看过的小伙伴是这样子交流的。
“你看中国好声音了吗?”
“看了。”
“这么多选手里,我就觉得XX的歌唱的不错,可惜这么早就被淘汰了。”
“是啊,我也喜欢XX。这种选手也被淘汰,这节目不是有黑幕就是评委傻逼,这节目我以后再也不看了。”
“我也是。”
一个音乐选秀节目,把群众反应做成这个样子,其实就是挺失败了。我自认为是算是这个节目的老观众,这次觉得观看体验真的无敌差。我觉得中国好声音评选的不再是好声音,而是花式炫技和歌曲改编创作大赛了。
我以为是我对节目的要求高了,自己口味变得刁钻了。但是当我去看前几期的节目时,我还是觉得历史版本比这一期好看。
这一期的新玩法做的比较多,新的导师新的赛制其实做的都挺好玩的。但是在PK结果上受到这么多观众的吐槽,有一些舍本逐末了。
我觉得就像一块蛋糕无论换多好看的包装,口味我不喜欢了,我就不会去消费了。当然可能节目组做了新的定位,我可能已经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了。
一拍两散,其实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