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里我们讲了段位管理的概念,提出了0~12岁每三年一个阶段。对孩子的任务进行分级管理,很多家长问我说:“0~3岁的孩子哪需要做什么时间管理呢”?那么到底孩子时间管理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比较好呢?
时间管理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认知时间,懂得计划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外,更多的是培养习惯,这习惯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在日常规律当中建立自己的习惯和条件反射,每当孩子们在重复发生的行为,都在为塑造自己的习惯添砖加瓦。这每一次的重复啊!都在增加自己行为的惯性。婴儿时期晚上睡觉哭闹,就有家长给他塞个安抚奶嘴,到了3、4岁孩子还要含着一个东西才能入睡,或者因为白天大人工作忙碌,下班太晚。为了让孩子有更多亲子时光,晚上逗孩子玩到十一二点的也大有人在,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哪怕幼儿本身对睡眠要求很高,也会因为过度疲倦而显得异常兴奋而无法入睡。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处于三岁以前,那么我要恭喜你这正是给人生大楼改地基的时候。家里所有的抚养人要有一致的标准,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对于孩子的生活安排以及注意事项,也要有分门别类的提示清单。围绕着怎么吃、怎么睡、怎么样来发展肢体,来完善这个阶段的各种任务核查。有了这些核查清单,家人或者其他临时抚养人大家都有一致的可供参考的标准。在这个年龄段父母是100%的主导,孩子们其实都是配合父母的安排来完成各项任务。
我常常开玩笑对学员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没错,父母的权威呢!是有效期的,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像一张白纸,他们都是通过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反馈来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在不断的尝试、犯错、体验当中去学习,慢慢的建立借鉴感。在婴幼儿时期就是父母权威的鼎盛期。孩子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很少,需要父母的照顾,对父母的依赖度极高。这个时候啊!如果家长有清晰明确的规则,并且温柔的坚持,容易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2~4岁是孩子的规则敏感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对规则有着天然的需求。在有秩序的环境当中,孩子们会感到更加安全。如果我们能抓住规则敏感期的教育时机,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生活规范还有一些日常礼仪,有利于孩子未来有秩序的生活。
到了4~6岁孩子的大小肌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更多的事情。学龄前的这个阶段是我们开始训练,各项生活能力的黄金时期。给孩子设定一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同时配备一些时间管理的小工具,是在这个阶段训练的必要条件。孩子的活动主要场所里要放置一些大尺寸醒目的中,如果家里有条件,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手环、手表这类可佩戴的计时工具。在一些特定时间的活动上面,比如说:刷牙你也可以运用像定时沙漏这样的量化工具,也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这个阶段呢!是家长主导所以建立固定时间流程的起床程序和睡前程序,其实是对家长的要求,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孩子们就能养成固定睡觉时间和睡前程序的习惯。我们说0~3岁是打基础的阶段,那么4~6岁啊!就正式进入了训练阶段,既然是训练就要对孩子有合理的预期。
明白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它的特点还处于技能的学习期,我们要舍得在练习方面花功夫花时间。合理的去安排孩子的练习时间,千万不要在着急赶时间的时候来进行训练。我们可以利用计时工具对孩子生活当中每天重复的常规活动,进行记录并且给予孩子反馈。比如说刷牙用了多少时间?穿完衣服裤子用时又是多少呢?吃早餐我们又用了多少时间?先和孩子一起做记录,帮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还有时间联系起来,在鼓励孩子和时间赛跑,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过程啊!我们最好有可视化的工具。比如说你可以制作和时间赛跑的表格,记录一些固定发生的行为比如:穿衣、吃饭、洗漱等等。我们在第1遍时间记录花费情况。如果比这个时间更快,就可以得到像小红花这类的帖子。如果更慢了,你也不用打错去否定。而是记录实际花费的时间,这一周结束以后可以邀请全家人聚在一起,对孩子当周的记录进行总结与反馈。当众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受鼓舞,别忘了再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总结会上的小惊喜。孩子的特性啊!喜欢多样性和变化。所以礼物不在价值的高低,但是要有不同的才有新鲜感。
对于到底能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这件事。有很多不同的身应,许多家长也在给予不给中苦苦挣扎。在我的观点来看,凡事皆有度,只要掌握了这个度黑白之间就分彩虹。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行为和物质奖励去挂钩,因为这样的方式短期内有效,长期来看,是会消减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还有动力。让孩子形成有奖励才做事的思维模式。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要去鼓励孩子,在自我挑战当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如果全家人能够聚在一起,孩子有仪式感的、郑重的反馈。会增加孩子的自我荣誉感。这个时候咱们可以准备一些不规定的小礼物,它会放大这份美好的感觉。
当好的行为获得反馈以后,孩子会持续去重复这样的行为,获得更多的认同。所以在4~6岁这个阶段我们并不提倡做了什么就要奖励什么的方式?但是适度的小奖励。并无伤大雅,对孩子们有着行为强化的积极作用。4~6岁整个学龄前的阶段,都是在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基础,真正的幼小衔接并非是幼儿园毕业,而是从进入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每天设置一个工作挑战。比如说每天回家折一个手工或者每天回家拍皮球,挑战自己的最高纪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放学回家先完成这个工作挑战。培养他们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收拾自己第2天的小书包。孩子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些事,父母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更多参与和尝试的机会。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当成像成人一样看待,特别有成就感。
4~6岁学龄前完成基本生活的技能训练,孩子们也适应了父母约定规则,遵守规则的方式。父母的耐心和坚定为孩子搭建了有序的生活,那我们就可以从容迈入了学龄后的阶段。
今天的内容里面我们讲了婴幼儿期和学龄前的这个阶段。如何打好时间管理的基础?在下一章里面,将带大家进入小学阶段,了解在孩子时间管理的发展区里,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做些什么?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感恩大家














网友评论